(//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1日訊】孔子生值春秋時代末期,其生活時間正當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5世紀前葉的動亂不定的時代,以周朝為宗主的國家秩序正瀕臨崩潰的局面。
在這個時代來臨之前,土地、都市、國家,由周王分封的同族諸侯支配著,君主、諸侯之下有卿、大夫、士等擁有武力、權勢及專門知識的階級為他們效勞,而處于國家最下層的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庶民社會。當時,沒有成文法,依靠舊習慣和傳統形成的社會行為及社會制度的規范禮制來維持秩序。政權完全由統治階層的君主和貴族獨占著,一般的庶民及奴隸根本無民權可言。職業也被細分,學術、文化、工藝、技術等主要由家族或氏族來傳授。當然,階級和職業并沒有嚴格地區分,依能力和机會越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這种安定的社會秩序,隨著因西方和北方异族的勃興所引起的周王朝移都洛陽(約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而開始崩潰。漸漸地,東周天子已無力控制各諸侯國,在各諸侯國中,擁有財力和武力的上層貴族變成豪族,掌握了國家的支配權。
舊統治階層的沒落和新興貴族階層地位的提高,使得一直為王室獨占的知識和文化得以向民間擴散。有組織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制度已不存在,而是衍變為個人的傳授行為。知識和文化從此一點一滴地在平民中廣泛擴展。
隨著時間推衍,周朝實際上已失去宗主權,其名分只不過是形式上的裝飾罷了。而列國的盛衰存亡,除了力量之外已別無所依,這個力量是指經濟實力、統治權術、國家武力、外交能力等一切力量而言。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神權被丟棄掉,氏族間的關系被打破了,維持舊秩序、舊習慣、舊有社會道德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禮制也被省略不用了。早先用于防止弱肉強食的道義和規范一旦消失,必定引起社會和國家的混亂,親子兄弟間的倫理和君臣間的忠誠也隨之崩潰,社會約束力從根本上消解了。
而諸侯与諸侯之間的紛爭和侵略,國家內部的權力爭奪和內亂,成為這個時代最為司空見慣的風景。
這种社會狀態,在怀念舊時維持天下有序存在的周禮的人們看來,簡直是糟糕透頂了,他們用四個字來概括它:“禮崩樂坏”。這,就是本書主人公孔子走上人生舞台時的社會背景。据《春秋左氏傳》載,在孔子出生前的十年間,各國間發生過三十多次戰爭,平均每年就有三次以上。
孔子的出生,在當時的魯國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對渴望得到一個身體健壯的儿子的叔梁紇和顏徵在夫婦實在是一個天大的惊喜。孔子的體質似乎是得天獨厚,在他身上,繼承了父親身體中勇武有力的素質和年輕母親所擁有的青春活力。
孔子長到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了。顏徵在在叔梁家無所依恃,便帶著儿子离開陬邑,到了魯國的都城曲阜定居。母子二人住在城中的一條小胡同里,胡同的前頭有一對石闕,當時人們將街道稱為“里”,他們所居之處習慣上就稱為“闕里”。具體地址是在孔廟東部的詩禮堂与崇圣祠之間。今天詩禮堂后有一水井,相傳即為孔子當年吃水之井。到了宋代,人們用石頭重砌井口,明代之后又在高筑的井台四周修了雕花石欄。井水清洌,飲之沁人心脾,被當地人稱為“圣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宗親游此地,曾以瓢飲水,并作《孔子故宅井贊》:
疏食飲水,曲肱樂之。
既清且渫,汲繩到茲。
我到一勺,以飲以思。
嗚呼先圣,實我之師。
當年,圣母顏徵在母子只有房舍三間,生活非常艱難。但是,一個偉大的心靈是不會因物質生活上的匱乏而停止生机的,孔子与母親盡管處于貧困境地,但他在精神方面卻時刻在吸收源流丰富的營養之泉。
曲阜原是西周的重要封國,在很長的時期內受到周王室的特別优待。魯國最早受封的國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他從周天子那里帶來了許多文物,各种禮樂制度也仿照周王室設置,魯國因而久有“禮樂之邦”之稱。曲阜濃厚的傳統文化气氛,對幼年的孔子產生了很大的熏陶作用。國君和大貴族那引人注目的車馬儀仗,為迎接諸侯國的使節而舉行的規模盛大、質量很高的樂舞,以及重要祭祀典禮時的庄重場面,這一切的一切不僅使孔子感到好奇,還使他對這些古禮滋生崇敬之心。
經過耳濡目染,孔子在与小朋友一道做游戲時,也常常將家中的小碗小碟擺上桌面,當作祭祀用的俎豆(禮器),模仿大人的樣子,學著行禮,在進退行止之間頗見其用心之處。看著儿子那嚴謹的模樣,母親顏徵在心里感到很高興,為幫助孔子演習禮儀,她有時還專門買來一些小的禮器。
這樣過了几年,孔子在母親顏徵在的教導下學會了識字,并讀到了一些典籍,他的知識逐漸丰富起來。
在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顏徵在在飽經生活的艱辛磨難之后,撒手人寰。這時的孔子表現出了對禮儀的堅定追求和特別重視。按照古時的禮儀,父母死后應當合葬在一起,由于父親叔梁紇去世時,孔子只有三歲,他根本不記得父親的墳墓所在,母親生前也沒有告訴過他。怎么辦呢?孔子自有主張。
為了遵守古禮,孔子得將母親的棺柩暫厝在“五父之衢”,即一處叫五父的十字大街口,預備打听到父親的确切葬址之后再進行合葬。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不久,陬地的一位車夫的母親特意赶到闕里,將她所知道的叔梁紇的葬處告訴孔子。孔子在老人的指點下,將母親与父親合葬在一起。具體位置是在曲阜城東13公里處的防山北麓,后世人稱“梁公林”的地方。元代至順年間,叔梁紇被加封為“啟圣王”,梁公林因此又被稱為“啟圣王林”或“啟圣林”。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人們按照古禮,將死去的人入土后,并不筑起墳頭,即只墓不墳。孔子經過一番尋找父墓的艱難,為了記住父母墓地所在,方便日后依時祭拜,創造性地在墓葬處堆起一個墳頭。据古籍記載,墓而墳和夫婦合葬,均自孔子始。后來,孔子的弟子群起仿效,此俗遂廣泛流傳。(//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