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國經濟放緩不是最大的問題,醫療和福利擔憂將威脅社會穩定。《市場觀察》4月21日報導說,當國營企業在90年代改革的時候,中國工人喪失了公費醫療和教育。現在中國人努力存錢以覆蓋預期的教育、退休和醫療費用。但是如果中國的金融改革要想成功,政府將不得不增加社會支出。這將進一步給已陷赤字的預算增加壓力。
近3億農民工沒有福利
《市場觀察》報導說,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有利的人口趨勢正在逆轉。中國的勞動力將在五年內達到頂峰,然後收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已經採取措施放鬆一胎化政策。但是任何有意義的改變將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城市化的好處也在放緩。官方報導,現在超過一半的中國人口在城市,相比之下1978年城市人口僅僅有18%。但是由於戶口制度,數百萬從農村移民到城市的工人沒有資格獲得福利。
戶口分類定義了個體在某個特定行政區的權利、福利和獲得服務的資格。估計有2.5億到3億農民工仍然保留他們的農村戶口,因此不能完全參與到經濟活動當中。
戶口制度意味著城市化的真實程度不清楚。它也意味著城市化程度的增加可能並不等於中產階級的增長。
當局已經採取行動減少對農民工的歧視,放鬆對農民搬遷到城鎮的限制。這些人將增加進入中等城市但是不是大都市的機會,大都市擁有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最大機會。
戶口制度改革遭遇阻力
《市場觀察》報導說,即使這些最溫和的戶口制度改革也可能將遇到阻力。
首先,城市政府反對放鬆的戶口限制,擔憂減少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以及加大福利、服務和設施要求的預算壓力。
第二,任何改變的一個關鍵元素是農村人出售他們的農村土地並釋放資本的能力。上一屆胡錦濤政府在2008年全會宣佈個體農民對土地的權利。農民過去只有30年的土地租約而禁止投資,現在可能無限期延長,並且實際上允許出售。
但是既得利益者擱置了實施改革所必要的土地管理法的改變。確定的和透明的房地產權利將使得地方政府更難隨意徵用土地用於修建基礎設施、工廠和城市住房。地方政府依賴使用土地來創收,要麼賣地給開發商要麼把它作為抵押品。
第三,進一步城市化將使城市過度擁擠,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比如收入不平等加劇。它也拉傷地方當局管理擁堵和提供足夠服務的能力。
環境惡化和資源緊張
《市場觀察》報導說,環境惡化和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緊張已經被認定為增長的限制因素。中國只有三個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中國大城市空氣污染常常比世衛組織標準惡劣10到20倍。
當局已經再三談論他們改善環境狀況的決心。但是實際上,這跟他們的目標相衝突。
應對環境問題將負面影響經濟增長。債務纍纍的發電廠和煤礦將難以償還他們的借貸,觸發金融系統問題。轉向更清潔但是更昂貴的能源將提高商品價格並減少中國出口商的競爭能力。而且,污染企業常常是納稅大戶並且跟政府關係密切。
中國渴望成為一個小康社會。但是在追求物質財富過程中它發現,它的經濟目標跟平等問題以及環境狀況之間的衝突難以調和。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