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詩經》與禮樂文化精神(下)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四、社會教化功能

禮樂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 教化,這也是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對《詩經》詠唱的內容,孔子在《論語》中一語定評:「《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讀《詩》喟然而嘆曰:「吾於〈周南〉、〈召南〉,見周道之所以盛也;於〈柏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易也;於〈淇奧〉,見學之可以為君子也;於〈緇衣〉,見好賢之心至也;於 〈雞鳴〉,見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於〈蟋蟀〉,見陶唐儉德之大也;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於〈彤弓〉,見有功之必報也;於〈羔羊》〉,見善政之有應 也;於〈節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於〈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於〈裳裳者華〉,見古之賢者世保其祿也;於〈採菽〉,見古之明王所以敬諸侯也……」

不唯孔子,詩樂是周代士人的基本修養,他們都是自幼學詩,賦詩言志。《詩經》作為廣泛應用於春秋社會的禮樂經典,在祭祀、朝聘、外交等各種場合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際交往間,以詩贈答,文采風流;宗廟祭祀,容告神明,唇齒留香;詩形成了春秋時代獨特的文化景觀,成為先秦時代士大夫言語行為的重要標準,以詩三百 為代表的風雅精神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以至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稱《詩》喻志,可以臧否人物,亦可以觀家邦興亡。如齊桓公派管仲處理戎人與周王室的糾紛,周王以上卿之禮接待管仲,管仲循禮而行,只接收了下卿禮節回國。

因此人們稱讚管仲謙遜有禮,正如《大雅.旱麓》所說:「愷悌君 子,神所勞矣。」衛候設宴招待苦成叔,寧惠子為相。苦成叔表現傲慢,寧惠子說:「古代舉行享禮,是用來觀察威儀,審察禍福的,《詩經》中說『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不驕不傲,萬福才會來到,相反苦成叔如此傲慢,乃召禍之道啊!」

《詩經》不僅在中原各國廣泛運用,同時也傳播到東吳和荊楚之地,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一次,吳國公子季札來魯國訪問,他請求觀賞周朝蔚為大觀的禮樂,魯襄公於是命人為他表演了樂舞。

季札在觀看演出時並不知道每組詩章的題目,但他卻能心領神會,通過自己的欣賞辨別出十五國風,即十五個不同地區的樂歌。

如演奏《齊風》時,季札說:「真美呀!好洪亮啊!真是大國氣派,這是東海表率,大概是姜太公吧?他的國家前途不可限量啊。」演奏《唐風》時,他說:「思慮深遠啊!大概是唐堯的後代吧?如果不是聖君的後代,誰能夠像這樣?」

演奏《大雅》時,他說:「寬廣呀!聲音多麼和諧。曲折舒緩而本體剛健正直,大概是文王的節操吧?周朝的盛世就是這樣啊!」演奏《頌》時,他說: 「太美了!正直而不傲慢,寬廣而不張揚,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度,遵守有序。有盛德人的樂曲都是這樣啊。」

季札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可謂見禮 知政,聞樂知德,認為惟有這樣平和的德音,才能奏於廟堂,播於四方,化育萬民。

《詩序》云:「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經》中表現出的弘揚正氣、關注現實、道德理念,被人們稱為「風雅」精神,影響後世。禮樂文化薰陶下的君子的風雅教養,使人以道義端正自己的行為,以仁慈的心關愛他人,志存高遠。因此君子禮樂一刻不離自身,即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

禮樂作用的主要特點在於潛移默化。儒家明確地界定說「德音之謂樂」,聽了雅正、頌揚之類的音樂,使人涵養心性,順從天理,行為上向善,表達了一種至高、至大、至廣的天人相諧的大和合,凝聚著中華民族對宇宙及社會人生的深刻體驗和理性思考。

《樂記》指出音樂是遵從天理的,強調音樂的中和之美,認為只有合於道的音,才能稱為樂,而高層次的樂音是天道的體現,能夠通乎神明,所以聖人使用禮樂時,天地神明都幫他彰明教化,天地欣然和諧,萬物欣欣向榮,達到人神相和的境界。

曾在神州大放異彩的華夏文明,幾近遺失。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被稱作「世界第一秀」的神韻藝術團以絕美的舞蹈與音樂,再現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之輝煌,交織天國的殊聖壯麗、遠古神話傳奇和當代英雄史詩,展現了五千年華夏文明古國燦爛輝煌的歷史畫卷,給人們帶來美好與祥和,令人嘆為觀止。

神韻所復興的傳統價值觀,使人從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啟迪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啟悟著人們良知、本性的回歸,在喧囂的塵世中給人以心靈的指向。神韻之樂,正是天道的體現,向人們傳遞著真、善、忍,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光明,使人在欣賞這純善純美的藝術聖典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光明和美好,感悟「天人合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shown)古人敬天信神,「觀天道以應人道」,人類的文化與信仰相伴而行,輝煌燦爛的文明中無不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 王翱,字九皋,河北鹽山縣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雖位高權重,但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以身作則,表率群臣,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而文人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良知,熟讀聖賢書,弘揚道德,敬天信神,以經世濟民為己任,這些純正的理念在其為人處世中乃至其文學作品中無不充份的體現出來,被後世傳為佳話。以下為其中幾例。
  • 唐憲宗時宰相李蕃,其在任時知無不言,言而敢諫,深受皇帝器重。
  • 古人認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規範一切,華夏傳統是承天理而來,堅守傳統文化中的做人標準,也就是遵從天道。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一生堅定不移的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導以道德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鼓勵人修身、知人、知天、成聖,為後世作出了楷模。
  • 觀年間,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 古人敬順天意,提出:「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過探索推演宇宙、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從而使人明白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生存變化的規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達到「與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為絕不偏離正道。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以下為西漢星佔家卜筮家司馬季主談論的一些關於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
  • 宗元與文暢等一些嚴謹持身、品德高尚的修行人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謝安石、王羲之、鮑照等人的「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他被貶時常常寄居在寺廟,時常與僧人們一起參禪悟道,談玄說佛,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境界也不斷地昇華,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反映出來,如在山水詩中體現的「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
  • 薛仁貴是唐朝名將,絳州龍門人。他自幼習文練武,但家中十分貧寒,在沒有得志前,他與妻子窮困潦倒,衣食窘迫,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幫助他們,兩人還結為異姓兄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