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教化功能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 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对《诗经》咏唱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一语定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读《诗》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 〈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 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不唯孔子,诗乐是周代士人的基本修养,他们都是自幼学诗,赋诗言志。《诗经》作为广泛应用于春秋社会的礼乐经典,在祭祀、朝聘、外交等各种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间,以诗赠答,文采风流;宗庙祭祀,容告神明,唇齿留香;诗形成了春秋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先秦时代士大夫言语行为的重要标准,以诗三百 为代表的风雅精神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称《诗》喻志,可以臧否人物,亦可以观家邦兴亡。如齐桓公派管仲处理戎人与周王室的纠纷,周王以上卿之礼接待管仲,管仲循礼而行,只接收了下卿礼节回国。
因此人们称赞管仲谦逊有礼,正如《大雅.旱麓》所说:“恺悌君 子,神所劳矣。”卫候设宴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为相。苦成叔表现傲慢,宁惠子说:“古代举行享礼,是用来观察威仪,审察祸福的,《诗经》中说‘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不骄不傲,万福才会来到,相反苦成叔如此傲慢,乃召祸之道啊!”
《诗经》不仅在中原各国广泛运用,同时也传播到东吴和荆楚之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一次,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他请求观赏周朝蔚为大观的礼乐,鲁襄公于是命人为他表演了乐舞。
季札在观看演出时并不知道每组诗章的题目,但他却能心领神会,通过自己的欣赏辨别出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如演奏《齐风》时,季札说:“真美呀!好洪亮啊!真是大国气派,这是东海表率,大概是姜太公吧?他的国家前途不可限量啊。”演奏《唐风》时,他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是唐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圣君的后代,谁能够像这样?”
演奏《大雅》时,他说:“宽广呀!声音多么和谐。曲折舒缓而本体刚健正直,大概是文王的节操吧?周朝的盛世就是这样啊!”演奏《颂》时,他说: “太美了!正直而不傲慢,宽广而不张扬,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度,遵守有序。有盛德人的乐曲都是这样啊。”
季札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可谓见礼 知政,闻乐知德,认为惟有这样平和的德音,才能奏于庙堂,播于四方,化育万民。
《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经》中表现出的弘扬正气、关注现实、道德理念,被人们称为“风雅”精神,影响后世。礼乐文化熏陶下的君子的风雅教养,使人以道义端正自己的行为,以仁慈的心关爱他人,志存高远。因此君子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
礼乐作用的主要特点在於潜移默化。儒家明确地界定说“德音之谓乐”,听了雅正、颂扬之类的音乐,使人涵养心性,顺从天理,行为上向善,表达了一种至高、至大、至广的天人相谐的大和合,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及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
《乐记》指出音乐是遵从天理的,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认为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能够通乎神明,所以圣人使用礼乐时,天地神明都帮他彰明教化,天地欣然和谐,万物欣欣向荣,达到人神相和的境界。
曾在神州大放异彩的华夏文明,几近遗失。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称作“世界第一秀”的神韵艺术团以绝美的舞蹈与音乐,再现中华五千年神传文明之辉煌,交织天国的殊圣壮丽、远古神话传奇和当代英雄史诗,展现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给人们带来美好与祥和,令人叹为观止。
神韵所复兴的传统价值观,使人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启悟着人们良知、本性的回归,在喧嚣的尘世中给人以心灵的指向。神韵之乐,正是天道的体现,向人们传递着真、善、忍,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使人在欣赏这纯善纯美的艺术圣典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光明和美好,感悟“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