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代理學家。他不僅在學術上有輝煌成就,在為學、為政與做人等方面都表現出高尚的道德風範,提出了「天者理也,天為萬物之祖」,要遵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綱常。他還提出教育的目地在於培養聖人和使人明德:「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己。不至聖人而自己者,皆棄也。」
程顥幼年時期就開始習誦儒家經典,史稱「幼有高識,非禮不動。」他把《詩經》、《尚書》、《大學》、《論語》等書都背的爛熟,讀起書來往往幾天不出學館門,思想清晰,學識豐富。
他的弟弟程頤問他說:「哥,你怎麼甚麼都知道?」程顥知道弟弟貪玩,就教育他說:「古人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書中的道理寫的清清楚楚,你不讀書,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知道。」程頤聽了哥哥的話,慚愧的說:「哥,從今後我和你一起讀書,再也不貪玩了。」程頤發憤讀書,後來也成了名。
程顥二十多歲中了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官,他愛民如子,重視教化。他常說:「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在自己辦公的地方寫上:「視民如傷」四個字,事事對照,體現了對人民的愛護之深。
例如他開始任山西晉城縣令時,縣境內沿河的不法之徒,專靠威脅索取來往船民的錢物來生活。若有不從,則聚眾焚燒船隻,搶劫風盛行。程顥立即派人將這伙人的首領們捕獲歸案,看他們是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讓他們以當纖夫為業。
程顥又實施教化,使諸鄉皆有校,閑暇時遇到兒童讀書還「親為句讀」。由於治理有方,「晉邑幾萬室,幾年之間,無強盜及鬥毆者。」縣內儒生越來越多,出現了人們互相謙讓、互相敬愛、民風淳厚的局面。
由於程顥政績突出,被朝廷任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宋神宗第一次召見程顥時,問他:「何以為御史?」意思想考問一下他如何幹好這個御史。程顥從容答道:「使臣拾遺補缺,裨贊朝廷,則可;使臣掇拾臣下短長,以沽直名,則不能。」
意思是說,如讓我對皇上拾遺補缺,看到朝政有甚麼失誤能夠補救,那我樂意幹;假若使我專找臣下的毛病,告訴皇上,以換取名聲,我則堅決不幹。宋神宗聽了這話,十分讚賞。
程顥在御史任上進言頗多,涉及內容包括為君、為政之道。他提出為君要「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要「明善惡、辨忠邪」。而要做到這些,必須修養道德、有正見,才能不為流俗所惑,達到天下之治。
他還提出「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他的見解很為宋神宗所贊同,史載,宋神宗每次看到程顥將退朝時,都囑咐他說:「卿可常來求對,欲常相見。」程顥常給皇帝指出要遵天理,注意防止個人私慾的萌發,神宗皇帝拱手對他說:「當為卿戒之。」意為你這樣勸我、提醒我,我當為此而經常警戒自己。
後來程顥因觸怒權貴被罷歸故里,回到洛陽專心從事講學,史載「熙豐五年,先生(顥)日以讀書講學為事,性格溫然和平,士大夫從遊者盈門。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於天下。」他以身作則,講道理很有感染力。
他的學生朱光庭跟從程顥學習了三個月,回去後別人問對程先生的印象,他說:「我就如在春風中坐了三個月。」別人問甚麼意思?他說:「先生慈眉善目,待人一團和氣,循循善誘,使人受益無窮,有如沐春風之感。」(「如沐春風」成語典故即源於此)
程顥無論身在何處,總是保持心靈的那份寧靜、淡泊和從容。他認為天道無處不在,寫下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他描繪了純樸的自然之美和一塵不染的心境:「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遵循天道、追求光明、仁民愛物是程顥一生的寫照,也是從古至今仁人志士的寫照。
--轉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