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和十國時期
唐朝之後,國家進入了短暫的割據時期,後世史家稱之為「五代和十國」時期。五代是指史稱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週五個王朝。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五代並存的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北漢、楚、南平。
雖然五代十國是中國的一個動盪時期。然而這一時期的陶瓷業卻有進步,如吳越的秘色瓷器和後周的柴窯。
越窯到了五代,燒造技藝已經很高,吳越的秘色瓷無論從胎質和釉色看,都是當時瓷器的最上品,成為吳越王室的御用器皿,也用來上貢給中原諸王朝。秘色瓷的胎質呈灰白色,釉質如脂似玉,清澈碧綠,造型典雅凝重,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成就。
另一個著名品種為柴窯,相傳是五代周世宗(名柴榮)時所燒造,以天青色為主。後人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來描述柴窯瓷器的特徵。據明代文獻記載,當時宮廷中所收藏的珍貴瓷器,把柴窯瓷器置於首位。
宋朝
「五代、十國」持續了五十幾年之後,宋朝從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起,到1279年被元朝滅亡,共立國三百一十九年。史學家們通常將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1127年前的宋朝為北宋,1127年後的宋朝為南宋。
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諸多,風格各異,南青北白。當時有汝窯、定窯、鈞窯、哥窯、官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建窯、吉州窯等等。
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其產品質地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精美。「汁水瑩潤如堆脂」,像青玉一般的質地。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自然含蓄,淡泊質樸。
鈞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址之一,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制工藝與其它不同,是二次燒成,第一次為素燒,之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燒出來瓷器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後人難以仿製,有「鈞瓷無雙」之說。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佈於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其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釉層薄,釉面光潤其瓷質精良和紋飾俊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稱「百圾碎」。
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於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就是專家常說的那個「紫口鐵足」。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朝,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青白瓷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水土宜陶」的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其特點是瓷質極薄,精細秀麗;釉面白青,其釉色白而微帶青色,釉色透亮,內外都可映光,所以又稱「影青」,好似玉器。《禮記》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詩經》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記載。
這種追求瓷器如玉的效果,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比德於玉」的內涵。青白瓷器品種繁多,其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等,是典雅素靜的「人間瑰寶」。
景德鎮窯的陶瓷胎體薄,原料取之於當地所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
福建的建陽窯是以產黑瓷著稱的古窯。建陽窯在唐朝時就已開始燒造青釉瓷,以宋代生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其胎質為烏泥色,有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尤為日本人的喜愛,日本人稱之為「天目」。另外還有鷓鴣斑、油滴斑、玳瑁斑等黑釉品種。
由蓋、罐身、基座三部分構成。基座與罐身連接在一起,蓋分制。寶剎式器蓋,為九重相輪。剎頂尖,貼塑一右手扶膝,左手遮目作瞭望狀的坐猴,造型生動逼真。平底,底座邊沿為不規則多邊形。器底四周成壁龕形,內有貼塑護法天龍頭像、佛像、力士等人物造型。罐為圓唇、小口、鼓腹、平底。下腹貼有大小相同的雙層仰蓮瓣。整個器物釉色漆黑明亮,造型優美莊重,製作精巧絕妙,裝飾手法多樣,設計思想突出鮮明,是唐代黑釉瓷中的一件絕品。
參考文獻
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
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語》。
《中國陶瓷史》葉哲民著
《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
中國陶瓷網
正見網有關文章
及其它相關文章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