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3日訊】
–第二次分配与家庭核心价值
3月7日晚9:15,清華大學第一教室。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強在上完他的研究生課后,就在他上課的教室坐下來,接受記者專訪。從經歷上看,李強教授在很早就開始了對中國貧富問題的關注,他的第一本專著,即《中國大陸的貧富差別》出版于1989年。
記者(以下簡稱“記”)如果借用基尼系數方法來觀察中國貧富問題,我們目前貧富差距究竟有多大?
李強(以下簡稱“李”)用基尼系數來觀察中國的問題,得小心謹慎。
記:為什么?
李: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因而計算基尼系數時應分為城市居民的、農村居民的、城鄉居民合計的三個方面。很顯然,城鄉合計的基尼系數會更高一些。
記:在你最近出版的《社會分層与貧富差別》一書中,我注意到你自己曾主持過兩次大型調查來研究中國的貧富問題。
李:統計年鑒上的調查与統計,基本上只能得到被調查者制度內的收入狀況,所以就必須有關于制度外的收入調查才能得到更為准确的數据。
記:城鄉間的基尼系數?
李:就我統計与計算,1996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系數為0.43227,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003,而城鄉合計的基尼系數為0.4577。
記:都超過了0.4!按照國際通行的看法,我們現在已經處于中上等不平等了。
李:短短十几年時間,我們已從一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轉變為超過了國際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這种變化是值得憂慮的。
記:在這种貧富差別里,應當還有更為复雜的中國特色吧?
李:在80年代末,我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我國收入分配的症結在于:群体外的差距過大,群体內的差距過小。也就是說,差距拉開主要在于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之間,而在同一行業、同一單位內部,特別是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則還是平均主義盛行。
記:這是很真實的中國圖景。
李:所以,中國的現狀是差距過大与平均主義并行。
記: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李:在我們的市場化完成了初次分配后,我們應進入第二次分配,或更多次再分配。
記:第二次分配?
李:這是由政府通過稅收等方式完成的再分配,這樣才能保証公平。
記:我們的稅收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嗎?
李:稅收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不從事生產的政府職員的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調節社會的貧富差別。形象地說,這是“收錢”的体制。同時,我們在調節社會貧富差別時還有“花錢”的体制,即失業、醫療、養老与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
記:無論“收錢”還是“花錢”的体制,我們現在都還處在初級狀態?
李:一個國家的社會稅收与社會福利体制的建立,是在國家具有相當財力后才逐漸形成的,而我們的社會變革是突發式的,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完成這一過程。
記:在這种現實里,我們當如何選擇?
李:中國的特色是家庭本位,這是我們尤其要重視的。
記:如何講?
李:全國總工會的一次全國性調查表明,失業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第一是家庭,其次是朋友,第三是原單位,最后才是國家。
記:強調家庭本位,也就意味著我們渡過現實的一种選擇?
李:這是最現實的選擇,也是實際上能夠起作用的辦法。所以我們要強調中國的家庭核心价值,誰破坏家庭,誰就在破坏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