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至市立美术馆参观摄影展,于是顺便参观附近的古迹。事先参考台北市文化局的古迹资料,以中山北路为轴线,沿途就有六、七处古迹,有点惊讶,可见近年来政府保护文物的步伐颇快。这些古迹,有些是以前就知道,有的是近年来才听说的。中山北路一、二、三段,长约两公里多,步行才约三、四十分钟,以登山者的眼光而言,算是很轻松的路线。
透过网路,轻而易举的蒐寻到中山北路沿线的古迹资料,其中大多数我都不曾参观过,有点汗颜。我记得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里看过一套有关台湾古迹的书,书名为“台湾古迹四百年”,全套四钜册,已记不得是哪一家出版社。当时翻读之后,十分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全台走透透,实地探访书里所介绍的每一处古迹。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这个希望依旧只是个梦想而已。每个人从小到大,大概都拥有过不少梦想。年纪愈轻时,愈敢梦想,就像小朋友握着画笔在白纸上海阔天空地尽情涂鸦;有的梦想写过随即忘记,有的梦想则会一直放在心上。
中年过后,梦想变少了。手里不再握着画笔,反像是拿着橡皮擦,一一抹去那些已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抹去愈多,纸张变得渐渐空白时,大概就是接近老年的时候。
若说人到中年时,对梦想不得不有所取舍,那么走访全台古迹这个梦想,我觉得我还有实现的机会。毕竟大多数的古迹,如城郭、炮台、寺庙、祠堂、书院等多遍布于人口稠密、交通相对便利之处;若有心探访,一步一脚印,应该还有圆梦的一天。这篇旅记的内容尚未进入主题,先来这么一大段告白,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番郑重许诺。
相对于我年轻时古迹资讯的贫乏,今天古迹的资讯可说是垂手可得。我从捷运淡水线圆山站下车,路口就有古迹地图及标示牌。
我今天的参观的路线顺序为:圆山别庄→临济护国禅寺→圆山遗址→蔡瑞月舞蹈社→前美国驻台大使馆→台北市卫生所旧址→台北市政府旧厦。
这些古迹的资料在网路上都可以找得到,资讯也很丰富。我不懂古迹建筑,只能认真研读及吸收内容,这篇旅记述而不作,仅是阅读资料之后的编裁剪接而已。
◎圆山别庄
圆山别庄位于市立美术馆旁的基隆河南岸,建于日据时代大正三年(公元1914年),为大稻埕茶商陈朝骏所有,做为招待政商名流之用。一楼砖造,二楼木造结构,利用曲线、垂直、水平的木条构成墙外树枝状,为英国都铎(Tudor)建筑的特色。
这种建筑型式在台湾的古迹中,十分罕见。英国式的建筑伫立于中山北路上,奇特的造型,艳丽的外观,很能吸引路过人车的注意。
圆山别庄的所有权几经转手,民国六十八年由市政府购得,交由市立美术馆管理。民国八十七年被指定为“市定古迹”。后来经由封闭整修,民国九十二年成立“台北故事馆”,做为艺文空间,重新对外开放。
◎临济护国禅寺
临济护国禅寺位于圆山西麓,完工于大正元年(1911年),为日僧得庵玄秀大和尚所建,当时他应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之邀来台弘法。由于儿玉源太郎自兼开山事务,所以被命名“护国禅寺”。
禅寺的建筑包括山门、法堂、大雄宝殿及附属方丈堂。其中,大雄宝殿至今仍保存原貌,为木造结构的歇山重檐式。目前正封闭整修,两年之后,才能重新对外开放。我从工地小门进入,在殿前匆匆参观。柱墙多斑驳,大殿古朴典雅,风采迷人。
临济寺旧山门的门口有一块被红色铁栅包围住巨岩,正面刻着“无住生心”,背面刻有“大砥石沿革记略”,是著名的“大砥石”。
大砥石是大正七年(1918年)由“台北医事学专门学校”(台北帝国大医学部前身)教授宫原敦先生挖掘发现的。大砥石的表面布满了大小凹凸面,被证实为史前人类用来磨制石器的砥石,历史超过二千年。
昭和十年(1935年)台湾总督府将圆山贝塚和大砥石指定为史迹纪念物而加以保护。台湾光复后,大砥石下落不明。后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现场勘察,推定目前这块被竖立于寺门口外,刻着“无往生心”巨石就是当年的大砥石,于是文献会在大砥石的背面镶上大理石材质的“大砥石沿革记略”碑文,立碑时为民国六十四年。今天看到碑文镶装的位置时,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三十年前与今天对于保存古迹观念的差异。
护国禅寺的后山还有一些古物。沿着石阶往上走,途中有一座托手的观音石像,据说是护国禅寺开山时遗留至今,看起来相当古朴。来到后山上的万灵塔,塔前广场有九尊石佛,属于日本所谓的“四国八十八所石佛”的信仰,这一信仰大约于日据时代大正年间传入台湾。
原本应有八十八尊石佛,由日本各个寺庙所捐献,台湾光复后,日本寺庙大多遭到破坏,目前临济寺仅存九尊而已。石佛位于户外,长年风吹雨淋,面貌多已模糊或磨损,石佛的表情显得沧桑与寂寥。开山祖师庵玄秀大和尚的坟墓就位于万灵塔前。
临济寺护国禅寺历史悠久,后来又日益增建建物,新旧寺殿、僧房、办公室混合,环境显得有些杂乱,但寺内仍有不少日据时代遗留至今的遗迹,走在其间,可以牵动心中的历史怀想。
◎圆山遗址
圆山遗址距离临济护国禅寺不远,虽然属于国家一级古迹,但因为是考古遗址,反而没有什么可看性。透明隔板隔离,只见里面一大块草坪及圆山西侧的山丘,几只流浪狗在里头的草地上悠哉逍遥,仿佛在嘲笑着我被挡于外面。
圆山遗址是日据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明治三十一年(1897年),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在圆山山腰发现无数贝壳遗迹,面积包括现在整个儿童育乐中心(圆山动物园旧址),以及临济寺附近的小山丘上。
这些贝壳为史前人类食后所弃,称为贝塚,证实了台湾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这处遗址被称为“圆山贝塚”,被列入史迹纪念物保护。
台湾光复后,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 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先后在圆山动物园、北淡线铁路及圆山公园的西北山麓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遗物,确定了圆山遗址上层的圆山文化层,及下层的绳纹陶文化层。
“圆山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绳纹陶文化”,又名“大坌坑文化”,距今约六千年,属于台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前圆山育乐中心内设有圆山遗址展示馆,展示当年所发挖掘出来的史前石器等物品。在真正的遗址现场却只能临风想像而已。(~待续)
旅游日期:2005.08.16(写于2005.08.29)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