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稿写玉山伯画作赏析系列时,再度重温大师绘画世界里的“麻雀百态”。在百数只麻雀之气韵、用笔、象形、赋彩上比较其“工笔”与“写意”,也观察“笔法”及“画风”。有一张1982年竹雀图立即引起笔者注意,因为它特别“与众不同”。
本文:
如上图所示,这图画有不少特别之处,我们就一项一项逐一来重点探讨:
(1)钤印非刻印的朱红用印、而是色彩“画押”;
(2)落款字体比较像行草;
(3)麻雀羽毛渲染层次较不分明,雀头较不圆润、鸟嘴鸟爪较不尖细;
(4)竹干竹叶比较水彩化,又麻雀头、身,少毛笔“笔迹”、多了“水迹”;
(5)画家题款“无笔无墨写竹雀”,可能系自谦,也可能是“一语双关”。
总之,本图“自成一格”无笔绘法,布局、赋彩、气韵仍然生动,在下独家研判之为“手指画”,是耶?非耶?如果属实,此幅小品图画以后必将“价值连城”,因为“物以稀为贵”, 这是玉山伯传世的唯一特殊画作。
美术馆典藏赏析画评曰:“画面协调完美,落款字体飘逸、符合画意,麻雀与竹枝竹叶相互呵成一气,笔意生动,极富生意,整体表现出轻盈恬然的气氛。”(详细请上《桃园网路美术馆》,查看“林玉山麻雀”。)
顺便一提“指画”,此画法在清朝被画家“高其佩”(1660-1734年)发扬光大。他有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八岁就学国画,笔墨画经验10多年,恨不能有成。有一回睡梦中,他被一位神人带到某处房间,里面挂满国画杰作,梦中心向往墨迹,室内无笔无纸有墨,又唯有一碗清水,他就用手指浸水蘸墨来临摹之。
醒来后尝试用笔记录梦中所见,画不出真味。后来他就用手指蘸墨,四指、手掌、手背泼墨而画出其气韵,练习后而“自成一家”。因此刻有用印:画从梦得,梦自心成。(笔者对“梦笔生花”这类事迹深信不疑,因为自己当年“物理化学”博士论文遇瓶颈,真地在睡梦中得到解决的灵感。这是题外话。)
结论:
毕竟指画非主流,只是一个小支流,因为必须先有深厚传统国画底子,双倍苦功。 五百年来后继乏人, 名家兴之所至、 偶尔戏作而已。
近代中国艺术家浸淫衍溢指画最深的是名家“潘天寿”(1897-1971年,浙江海宁人);在台湾出名的画家,好像除了“八朋画友”郑月波教授(1907-1991年,新加坡出生,中年在台湾任艺术教授),及傅狷夫教授(1910-2007年,杭州人,1949年渡海来台)外,没看到其他人有多作指画。
玉山伯1982年再度到美国访友,旅游途中可能一时无笔无砚,权且以指代笔绘出他“三绝”虎鹿雀之一的小品花鸟赠送友人,如此设想合情合理吧。正是:
山伯常写黄雀友,胸有成竹小品优;
无笔蘸墨来指救,偶意戏作非人求;
竹报平安即平顺,雀兆丰年立丰收;
祝福美意图文茂,特别画作世间留。
以上个人愚见或有偏差,希望美术专家贤达不吝赐教。但愿本文研判不是“一厢情愿”,总是“野人献曝”,敬请包涵指正。
后语:
端午节当天,收到画家林玉山哲嗣、林柏亭兄来电邮,证实黄士嘉受赠而后典藏于桃园美术馆的“竹雀图”应为玉山仙罕作珍贵之“指画”。特此公布于众。@*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