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1年10月29日讯】“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近年来,中国“农民荒”问题突出,河北、山西等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有大陆媒体披露,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减少,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那些消逝的村庄”农村传统文化也在消失。
村庄消逝 年轻人成了稀罕物
据大陆媒体报导,《中国统计摘要2010》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反映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国家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报导称,“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这是在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调查的情况,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情况大致类似。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儿童。2011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发现,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等其他省(区)的情况,大致都是如此,本来是农业大省的中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
在广东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四十五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走四十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新年,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据报导,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中国官方对涉及17个省、市、县等2749个村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5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娃娃们越来越少”
“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只剩几个学生,有的校园已经撤销,人去楼空,被用来养猪和它用。”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杨香瑞说,近年来“娃娃们越来越少”。
该乡里一个青年村民说:“我记得我姐姐读书的时候,我们小学,都是50-60人一个班,现在我们800人口的村小学,今年3个学生,一个老师,只开到3年级。”
据报导,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家庭只生1至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转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但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由于人口大量外流,山西赵家沟村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据报导,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
报导称,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种田赔钱 农民纷纷搬离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
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另外,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加上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责任编辑: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