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四書五經 今註今譯 啟動學術火車頭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朱孝貞台灣台北報導) 時代進步白話文盛行,社會大眾對文言文已漸行漸遠。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台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將四書五經「古籍今註今譯」重新出版。特於(11)日中華文化復興節舉辦新版發表會,讓先聖先賢的智慧舊理新用傳承後代,回歸人類價值觀。希望對海峽兩岸人民發揮引導作用。


今註今譯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攝影: 朱孝貞/大紀元)

台灣商務印書館副董事長施嘉明說,民國56年,董事長王雲五,有感許多古籍文義晦澀,號召學著註譯古籍並陸續出版論語、孟子等四書五經今註今譯本。今年年初受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邀約重新編印「古籍今註今譯」。他特別感謝總統馬英九為該書撰寫專文推薦。


仿古版文淵閣四庫全書,全套三萬多冊價值三千多萬(攝影: 朱孝貞/大紀元)

前政治大學王壽南教授表示,文化學術像火車頭,不管繪畫、音樂或表演藝術只是後面的車廂。火車要走的好,首先要火車頭帶的好。一個畫畫者如果沒有文化素養只能稱其為畫匠而稱不上畫家。雖然學術的影響無法立竿見影但是需要永續經營。他特別請馬總統勿忘了火車頭。

總統馬英九致詞說,傳統經典是先聖先賢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對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古文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將博大精深的知識,凝鍊為言簡意賅的文字;將複雜的人生經驗,濃縮為一語道破的智慧。但這些典籍在大陸飽受文化革命的摧殘,當時台灣正發起復興中華文化。如今書中蘊含的哲理,不只啟迪世世代代炎黃子孫,且遠播東亞及世界各國。希望這些古籍的價值跨越時空,對21世紀兩岸人民,依然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論語今註今譯本整套(攝影: 朱孝貞/大紀元)

「古籍今註今譯」全系列計畫出版43種、68冊。並出版仿古版文淵閣四庫全書,全套三萬多冊價值三千多萬。將來還會適時推出電子書,讓海內外的青年學子可透過「古籍今註今譯」了解中華文化內涵。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宇宙中的生命是有等級的,體現在人間,人就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在中國古代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什麼人該有什麼樣的享受,該用什麼樣的禮節;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對於熟讀四書五經的皇帝及文人,都很清楚。不知道禮節的人,除非終老於鄉野之間,如果出去行走社會或考取功名,說錯一句話,也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 浩瀚宇宙無邊際,星球運轉有規律。地球圍繞太陽轉,自轉公轉不停息,稍微晃動分四季。陽光、水份、土壤加空氣,各種生命得延續。嘆萬物之奧妙,驚人類之靈奇,艱苦卓絕渡過數次冰河期。此次溫暖萬余載,中華文明倒有五千年。世界四大文明前後繼,光輝燦爛創奇績,社會發展留規迹。共同發展多美好?偏偏落後族群竟把先進欺。三大文明被毀滅,只有中華文明延綿不停息。幾經异族侵擾巋然不到,通化了异族,充實了自己。儒、釋、道兼容幷蓄,形成中華文明共同體。諸子百家、四書五經,聖賢教誨,豐富多彩,世代相傳,昌盛不息。
  • 《泛鏡湖南溪》展現了宋之問的文字表達功夫極精鍊與老到。以「候冬發」對「作春啼」;「開天小」對「夾路迷」;猶如讓若耶溪的山水躍然紙上。尾聯「猶聞可憐處,更在若邪溪」,以略帶遺憾的語氣來讚美若耶溪的景色,更是別具一格。
  • 人生如「飛鴻踏雪」,來去匆匆,痕跡很快就會消失。「鴻飛那復計東西」,「東西」二字的字面意思是方向;其言外之意是說,不要太在意塵世中得到的東西,或曾經留下的痕跡。
  •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歐陽修《畫眉鳥》)這首七言絕句寓意深遠,鎖在金絲籠內的畫眉鳥發出的聲音,是禁錮後的叫聲,當然比不上畫眉鳥在樹林中、原野上自由自在飛翔時,歡快的鳴唱聲。
  • 鶴長對鳧短比喻事物各有特點。典故出自《莊子‧外篇‧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野鴨的腿雖短,給它接上一節就會帶來苦惱;鶴的腳雖長,截下一節就會帶來悲哀。
  • 「野鶴隨君子,寒松揖大夫。」這是李商隱在郊外散步時的真實場景。當一個人沒有機巧心術,心地純潔時,野鶴也願意與他在一起。杜牧「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嘉遁幽人,適志竹籬茅舍:嘉遁,指合乎正道、合乎時宜的退隱。對於一名儒家修行者,「嘉遁」有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朝廷有小人當道,在自己無力改變時,為了不同流合污,則退隱以正其志。
  • 因為那裡曾經宴請過「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安祿山。近百年的時間長期荒廢,地上長滿了青苔,大門金屬獸首上也長滿了青綠色鏽斑。作者避開了平鋪直敘,將青苔擬人化,讓它們因成為大門上的銅鏽而得意。那滿地的青苔隱喻了為名利而爭鬥的芸芸眾生,為了爬上「高家門館」而不辭風雨,以成為鏽斑而「偏得意」。
  • 懷素是禪宗一脈的僧人,王昌齡與他在修煉上有不同的感悟。「本來生滅盡,何者是虛無?」如果連緣分、因果等等都是空的,那活在這世上,吃飯、喝水、呼吸幹嘛呢?筆者個人理解,真正的「空」是指執著心都去掉了的那種狀態;而不是否認這世間的物質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