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5日訊】中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等,都是以寡擊眾、並開啟歷史鼎立新局面的著名戰役,在兩岸之間也有這麼一場戰役,那就是古寧頭大戰。
1949年10月25日凌晨,中共派遣9千人的精銳部隊,想趁“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士氣,一舉拿下金門,從而攻佔台灣,但沒想到,卻遭到了退守到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的拼死抵抗。在短短的56小時内,國軍浴血奮戰,以寡擊眾,使共軍全軍覆沒。老毛只好望洋興嘆,從此不提這段歷史。古寧頭大戰決定了兩岸分治的局面,也為臺灣六十年的和平民主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共軍的作戰計畫中,原本是要從金門「蜂腰」地帶進攻,向兩邊席捲,取下金門。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強烈東北風把共軍的船隻吹到了古寧頭一帶,而前一天演習拋錨在沙灘的國軍戰車,反而成了蓄勢待發、迎戰敵人的堡壘。這件事情到今天仍讓金門民眾津津道。
金門榮民辛先生表示,「沒有想到東北風,颳颳颳,就把他颳到古寧頭去,所以才叫古寧頭戰役,如果講應該是瓊林戰役。」
趁古寧戰役60周年之際,回到金門舊地重遊的參戰老兵張高俚說,自己是18軍118師,打的是古寧頭第二線。「打得很慘,不錯啦,真的我們能夠打勝不簡單了,是天意。」張高俚回憶說,那時才訓練1個月,都是新兵,什麼都不知道。
時任青年軍201師上士班長的康川程,在戰爭時親眼目睹了令人心酸的事實。他哽咽的說,「當初中共的攻擊部隊,有很多是徐蚌會戰俘虜去的,所以再來攻擊金門打頭陣,所以說,在沙灘死亡的弟兄,很多都是穿了國軍的制服,根本沒有穿中共的制服,倒來下都是穿國軍的制服,我們等於是自己倒在自己的槍下,我們很感傷。」
1949年10月17日共軍剛拿下廈門,驕傲的認為取下金門輕而易舉。原本發下豪語,準備在金門縣城吃中餐,沒想到國軍抱著誓死如歸的決心,勇猛反擊。
「打這個戰爭,沒有退路,只有死路,你能拼,軍人就是這樣,你要朝前去,你不後退,你就成功,假如你要後退的話,對不起,死路一條,訓練軍人第一個目地,你要有武德,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我們就這樣子成功了,我們那時候才幾歲啊,17歲一個大娃娃。」參戰老兵郭招根說。
郭招根和康川程都是青年軍,一群十來歲的青年學生,每個人懷著一顆報國之心棄筆從戎,隨國軍來到台灣。住在金門北山村的李榮勵回憶起青年軍奮勇守禦而戰死場沙之事是不勝噓唏,「我知道的青年軍,一連120人,死到不剩十幾個人,講起來是真勇敢。」
而當時只有8歲的南山民眾莊素真,回憶起這場戰役仍然心有餘悸。「大家沒有地方躲,就躲在床底下,躲在床底下,小孩子不懂事,跑到馬路上去看,看到他們拿槍打來打去。」
整場戰役歷時不到三天,27日在古寧頭一帶,共軍全軍覆沒,國軍陣亡1,267人,負傷1,982人。這場戰役奠定了台灣長治久安的基礎,台海也就此分隔成兩種迥然不同的政治實體,造就了兩岸人民不同的命運。
金門榮民辛先生對當時參戰的國軍心懷無限感恩,他透露「台灣慢慢他變成一個自由的燈塔,那也推行民主政治這方面的東西,這一方面在大陸來講是比較欠缺的。」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敵對緊張的局勢逐漸緩解,沒有立即的戰爭威脅,和平成了彼此的共同期待。六十年前,台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來自於古寧頭大捷、免於共軍赤化之手,而六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所發展的民主、自由與人權被期待為建構兩岸和平的主要關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