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兩袖清風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八·賢達高風》)

【註解】
(1)授:任命。
(2)玉立:形容姿態修美。
(3)機:存於內心的慾望、俗念。
(4)瞻顧:向前看又向後看。比喻多顧慮而猶豫不決。
(5)秩:官吏的職位、品級。
(6)率:大約、通常。
(7)不資民用:不給民用。
(8)閭閻:鄉里,亦泛指民間。

【故事闡述】

「兩袖清風」原作「清風兩袖」。

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宣德元年,于謙擔任監察御史,身材高大挺拔,聲音響亮,每次上奏應對時,皇上都會側耳細聽。……然而,于謙才學淵博,內心的慾望不多,遇到事情又能勇往直前,很少因有顧慮而猶豫不決的情況,所以招致有人對他憎惡、妒恨。九年任期屆滿後,才晉任左侍郎一職。

之前的河南官吏在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時,通常都會順便帶點絹帕、蘑菇之類的地方特產,當作交際應酬的禮品。可是于謙在當河南巡撫時,每次回京城議事都不曾帶任何珍貴的物品,還寫下一首詩說道:「手帕、蘑菇、線香這些地方特產因官員強行派征、搜括,無法供人民享用,這樣反而使人民因此遭殃。回京時,我是什麼也沒帶,只有灌滿衣袖的清風去朝見天子,免得老百姓來道短說長。」他就是這樣約束自己的。

「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廉潔,毫無貪贓枉法之事。也可以用來形容瀟灑飄逸、超脫凡俗的樣子。

【討論】
(1)為什麼于謙會被人嫉妒?他有沒有因為被人嫉妒而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2)你是不是也有被人嫉妒的經驗?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3)據說古人會把貴重物品放在袖子中,如果重重的,就是有很多好東西;如果風一吹,袖子會飛起,就表示他兩袖清風、廉潔。你對這種說法有什麼樣的看法?

【造句練習】

例:他為人廉潔公正,連當了兩任市長,既不包庇工程也不炒地皮,這種兩袖清風的操守,真是令人尊敬。

例:站在山頂上,迎面而來的山風吹動我的衣袖。剎那間,我有了兩袖清風、飄飄欲仙的感覺。

【相似成語】
一清如水;洗手奉職;廉潔奉公;囊空如洗

【課後時間】
請你動動腦,找出含有「風」的成語。

【參考解答】
風調雨順、風恬浪靜、風流倜儻、春風化雨、櫛風沐雨(ht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 (《論語·裡仁第四》)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