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四日電)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瑞華博士研究團隊,日前找出抑癌因子DAPK的一項全新訊號路徑,並且證實此種路徑和大腸癌細胞生長有決定性的關係。這項全新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度原創性,對協助醫療界暸解癌症形成機轉,至發展癌症標靶治療的新策略,有非常大的貢獻。
中研院表示,研究員陳瑞華的這項創新論文,清楚說明腫瘤抑制因子DAPK訊號路徑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補充了科學醫學界知識的空白,是一項全新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度原創性,已通過國際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的嚴格審查,於2007年九月七日刊出。
另外,這篇論文同時也被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網頁訊息Sci.STKE (Science’s SignalTransduction Knowledge Environment)2007年九月十一日的「編輯首選」推薦論文。
DAPK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是一種蛋白酵素,它會透過磷酸化細胞內的其他蛋白,進而殺死癌細胞,也可以抑制癌細胞侵入與轉移至其它器官。活性強的DAPK,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
全程參與研究的生化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琬菁博士指出,這篇論文另一項令人興奮的新發現,那就是目前學術界已知在癌症領域中,多量的生長因子EGF會造成癌細胞的增生與轉移;而此次研究團隊找出了EGF的另一項新作用,就是當EGF多量時,會導致DAPK的弱化,讓癌細胞迅速成長,由此更凸顯DAPK這個抑癌因子的重要性。
陳瑞華說,這些發現在說明,人體原本就同時存在許多促進腫瘤與抑制腫瘤的好壞因子;藉由複雜的訊號網路,在不同階段它們互相影響、互相角力,終而決定由哪一方勝出 (癌症好轉或惡化)。研究團隊就是希望藉由瞭解分子間訊號網路傳遞,期待暸解不同情況會造成何種結果。
陳瑞華並指出,「研究最終希望能畫出一份癌症路線圖」,說明癌症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以及起點與終點。
癌症名列台灣人十大死因之首,傳統放射線化療方式不僅病人痛苦難熬,也因為連帶殺死正常細胞,造成人體衰弱、抵抗力降低等各種副作用。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不同癌病患罹癌原因不一樣,如能找出確切原因,施以標靶治療,對症下藥,即可提升治療效果,找出腫瘤形成的原因,也成為今日癌症研究的熱門課題。陳瑞華的創新論文,有助癌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