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后罵殿》是老生(趙光義)與青衣(賀后)各自表述的一齣對唱戲,雖然兩人之間的衝突尖銳到極點,但各唱各的,互相耐心等候對方唱完,再做回應。用不著得理不饒人,以一種歇斯底里的方式壓倒對方,形成刺激人心的火爆場面。戲劇性也要隨環境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宮廷中的人講究風度,帶著有教養的雅量,彼此之間留有轉寰的餘地;在處理棘手的難題時,往往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如果象「匹夫見辱,拔劍而起」的場景,擺在宮裡就明顯的不合適。
這齣戲的故事是說弟弟趙光義,篡奪哥哥趙匡胤的皇位而登基,趙匡胤的皇后(賀后)不服,教大兒子去要回皇位,因局面已成定局,大兒子碰死在金殿之前。賀后聞訊非常憤怒,帶著小兒子上殿去討回公道。
趙光義登基,賀后(左二,朱傳敏飾演)命大皇兒(左三,滕遠龍飾演)去要回皇位。
大皇兒在金殿碰死,賀后(程派演員朱傳敏飾演)傷心欲絕。(台灣戲曲學院國劇團演出)
共產黨不但不羞愧自己的蠻橫,反而塑造出一套黨文化,專門去掩人耳目,顛倒黑白。尤其利用媒體與文藝作品,給人洗腦,刻意污蔑、矮化別人,正當化他們自己的卑鄙、殘忍,踐踏人的基本尊嚴。電視劇「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它用「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可怕個性詮釋朱元璋,在登基前夕,朱絲毫不會良心不安,「理所當然」的暗殺了小明王。當初利用小明王這塊招牌號召義軍,一旦自己登基,卻在迎接他來參加開國大典的途中害死了他,朱一點也不為小明王難過,他難過的是執行任務的將軍竟然陪著小明王一起死,面對馬皇后的詰問,朱說沒有教那將軍去死,意思是講那將軍太不夠狠了。
整部連續劇的氣氛,都沉浸在這種犧牲別人的無恥作風上。劇中殺人不停、整人不停,最後朱元璋快死了,對著夕陽為自己惋惜,惋惜自己是多麼的費心費力。明明是一個不懂尊重人、不懂什麼是高貴、禮貌的人,卻成為領導的典型。誇張、扭曲、單一化朱元璋,給朱元璋穿上黨文化的衣服欺騙世人。這分明是為開脫某類型惡形惡狀的領導而編出的謊言。
趙光義(右,張德天飾演)和緩的向賀后解釋自己所以登基的理由。
《賀后罵殿》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雙方其實都受挫折,但都沒衝動的失去理性。賀后上殿直斥趙光義篡位的錯誤,不斷數落,「只罵得賊昏王扭轉身軀、閉目合睛、羞羞慚慚一語不發」。趙光義的羞慚,證明趙光義尚能考慮到別人,他大可用威權狠勁去處置賀后母子。如果象前面的那個朱元璋,你忤逆他,性命立刻不保。和緩的,趙光義向賀后解釋,申述自己的理由,繼而加封賀后為太后,讓她掌管三宫六院。同時也保證照顧賀后的小兒子:
(二簧原板)趙德芳我的兒休要悲痛,近前來聽叔王將你來封: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赐你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壓定了滿朝的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你是個八賢王,代管朕穹。(按,穹指天下的意思)
趙光義(中,張德天飾演)保證照顧好賀后母子。
這個八賢王:親、良、忠、正、德、敬,又加上幽默輕鬆的不參王、不辭王,一人同時擁有八個「王」的稱號。八個稱號代表八個德性,用這八德來善解人際關係,彌補原先已居於破裂的親人感情。德可以將不好的惡業轉化掉,建立正面的形勢。也無怪史家屢屢稱道宋朝,因為宋朝不殺功臣,官員犯錯只貶不殺,朝廷重德,能樹立起對人尊重的典範,所以倍受讚揚。
1920年代程硯秋的《賀后罵殿》非常有名,灌成唱片在社會上更是盛行一時,許多人模仿著程的這種新腔哼哼唱唱。「程派」唱腔,是程硯秋倒嗓後,設計出的新唱法:低迴委婉、剛勁清峭,具有深沉、頓挫、淒楚、激越的特色,這個腔特別適合賀后的身份,把皇后所應有的感情的細膩度妥貼的表現出來。
和程硯秋配戲的老生是言菊朋,學譚鑫培的言菊朋,嫻靜、灑脫,講究字正腔圓。他飾演的趙光義帶有清逸的帝王氣,能呈現《賀后罵殿》中趙光義真實虔敬的感情,而非故作姿態的表面安撫或搪塞。(晚年言菊朋發展出的所謂言腔,則是另一種唱法了)
皇位爭奪,原本是悲哀與兇險的,《賀后罵殿》卻表現出一種化戾氣為祥和,形成雙贏的高貴局面。這齣戲發揮互相尊重、自我節制的古風,實在難能可貴。@*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