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佳多倫多採訪報導) 「身為留學生,心中要時刻明確一個目標,自己為什麼要出國, 為什麼要到海外來唸書,來到這裡我們到底要尋求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黎婭走過在加拿大6年的留學生活。
25歲的黎婭是個漂亮的女孩,現供職於多倫多一家國際投資銀行。閃爍著一雙明眸的她,神情中透露著智慧和靈氣。 6年風風雨雨的獨立生活,已將一個稚嫩的女孩磨煉成熟,回首來時路,面對當初陌生的海外生活環境,黎婭也經歷了人生轉折中的種種迷茫、困惑、選擇、決心……不禁感慨萬千。
*出國
2000年初,黎婭還在讀高中,時值大陸出國留學高峰,很多父母都盡早將子女送到國外唸書。黎婭的父親考慮十八、九歲這個年齡段正好是人的思維與心理成熟期,早出去對語言及西方社會各個方面的應變能力都會比較強,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夠體驗西方社會發達的物質、科技、文化等生活環境。所以說黎婭遠赴海外求學的 大半決定是父母的願望。
出國前一週,黎婭被突然發現患有一種由家族遺傳下來的疾病, 為踏出國門蒙上了陰影。黎婭說:「父母和我對出國都很猶豫,當時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 。」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父親權衡即使在中國考取名校,很多畢業生也難以找到工作,國內人多、競爭也不公平,發展空間很有限。而西方國家整體社會有著良性、健康的循環體制,使父親感到讓孩子在海外發展,應該是父母的一份責任。
就這樣,瞞著爺爺和奶奶,黎婭把準備好的行李換成了滿滿一箱中藥。在時時擔心海關懷疑那些中藥末是毒品的不安心情下,於2001年來到了加拿大。
回想起來,黎婭覺得出國這條路是值得的。她說「在中國並非靠個人真本事就有好發展。有背景的、家長是當官的孩子找工作就容易。而在國外,社會注重個人自身的能力 ,老闆覺得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他就會錄用你。你不行,找多少後門也沒有用。 」
*迷茫
來到加國,在語言高中的學習並非如黎婭所願,由於托福好幾次都沒考過,又無法安心在高中讀書 ,黎婭心中產生了落差感,而此時她身邊一些留學生的生活狀態對她的影響更是讓她一度迷茫。
初到加國的幾個月裡,黎婭學習非常用功,為了近早考取大學,她幾乎每個月考一次托福,每次的成績都有很大進步:460、 480、520……,可是到了560分,就在也上不去了,不停的嚐試,不管怎樣努力還是突破不了,這讓黎婭感到絕望。
她說:「你不知道那種心態有多麼沮喪,這裡的大學,托福成績最低分也要580分,這意味著你連踏入大學門檻的資格都不夠。那時我真的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而正在黎婭心情非常低落的時候,和她一起來自中國同一座城市的留學生,他們的狀況開始衝擊著黎婭的生活。
對於那段時間的感受,黎婭這樣形容:「由於語言障礙,和當地學生的交往很少的,你很容易陷在中國學生的圈子裡,那是一種你入虎穴,就很難再走出來的感覺。」
「這些學生有呆過一段時間的,也有剛來的,他們高檔消費,一條褲子2、 3百,一個皮包5百到1千。想的就是每天能吃什麼、玩什麼、穿什麼。幾個人租一間房拉上窗簾成天看錄影牒,上網,也不上課。」對此,剛來的黎婭感到十分驚訝。
黎婭回憶:「那種生活是頹廢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每天都想我明天該怎麼活?我明天這筆錢該怎麼花?還有些學生 一來就買房買車,聽說是幫父母在海外洗錢的,在銀行一存就是幾百萬人民幣或美金 。」
黎婭說:「當時覺得自己的條件不允許買車,買很貴的衣服。但是當你看到身邊的同學,和你一起來的那些女生,突然表現出有錢的時候,你的心就受不了。因為你的衣服、你的行為都很大陸化,而他們一下變的很洋氣,他們會瞧不起你,不和你一起玩, 所以當時的心態就特別不平衡,思想中不停的鬥爭,我是要和他們一樣,還是應該老 老實實的讀書。」
黎婭提到自己一個很好的朋友,才到加拿大三個月就交男朋友、同居,後來她懷孕了 ,也不愛學習了,這讓黎婭很難接受,她想人為什麼會變的那樣快。她曾是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一個乖孩子。
但朋友的變化確實影響了黎婭,她說:「我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了,看上去 朋友是很快樂的,又有那麼多的錢,但是我內心深處還是想讀書,可是他們又對我說 ,就算你考上了大學,找不到工作,早晚也是要回國的,就是給你這種理念,所以你也就被攪糊塗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黎婭感到生活缺乏正確的導向。她說:「周圍的人不會告訴你,在海外你也可以變的很優秀,有謀生的能力。周圍的人給你的影響就是:在這裡的生活,學習並不重要,大家在一起玩、一起開心才是關鍵的。想留下來,就辦假文憑、假結婚、假難民。他們總是給你傳遞這樣的信息。」
黎婭表示:「沒有人教你該怎麼做,留學生也不願意和父母或老師交流這些事,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報喜不報憂。甚至和男友同居幾年,懷孕、墮胎,遠在中國的父母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會理解,就會難過傷心。」
*抉擇
在中國黎婭出生於一個家教很嚴格的家庭裡。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母親是位很傳統的婦女。父親含辛茹苦的經營著一份生意,家裏對黎婭這個唯一的獨生子女,望女成鳳的期望自然不在話下。
陷在這個圈子裡的黎婭即矛盾又痛苦,她不是不想改變,只是感到無助,很難。她說:「我害怕父母失望,甚至天天晚上背著人傷心的哭。」
黎婭說:「其實我很清楚一定要跳出來,可周圍的環境影響著我,真的是不知道從何做起,思考了很久,父母那麼辛苦供我讀書,他們要知道我的現狀一定會很難過。他們常說,讓你出國不是讓你來混日子,找快樂來的,那我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 ?」
天生骨子裡那股高傲而又不服輸的勁兒讓黎婭不甘心這樣沉迷下去,她說:「其實隱隱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念,遠渡重洋,自己總要明白到底來這裡幹什麼了。我不能再荒廢我的時間和精力了,我必須要擺脫這個環境,父母對我負責,我也要對自己負責任啊, 一定要考名校繼續讀書。」
終於在2002年的夏天,黎婭毅然離開了那個她曾經熟悉、依賴,卻又留下諸多遺憾的環境,孤零零的一人獨自踏上了從加拿大的西海岸飛往東海岸的路途,為了尋求自己的生活目標,開始了人生中新的轉折點。
對於這段迷茫的時光,黎婭說:「其實我的那些同學也不一定想過那樣的生活,他們陷進出,真的走不出來了。無論在哪裏,特別是女生都很容易被別人拉著走,你如果意志稍微不堅定一點,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
「那種生活讓你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恐懼感, 因為你看不到頭,心中畢竟不想學壞,總是想往好的方面發展。所以說在關鍵時刻,你咬著牙也一定要走出來,只有你走出來,你才會看到另一片天,一片很亮的天在等著你。」
*為孩子負責 家長要慎重決定
黎婭介紹說,留學生中,一類是家庭經濟環境一般,父母非常吃力的供孩子讀書,往往這些學生學習非常努力刻苦,成績也不錯,因為體諒父母賺錢不易,不少都是邊打工邊上學,很辛苦。
另一類是一些高幹、當官的、家裏做大生意的孩子,他們學習也有很好的,但不少因為在國內生活優越,來到這裡,又沒有人管,就所謂的享受生活,揮霍家長的錢,也不用心讀書。一些人上幾年語言預科班也通不過考試。
雖然有些家長知道孩子在國內考不上大學,通過他們的關係和能力,也能送孩子上個大學,但總希望孩子在國外能有些希望。但黎婭認為:「父母這樣將孩子送出國,反而是把他們給害了。」
黎婭解釋,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差,在國外讀書就更吃力。國外和中國的學校不一樣 ,老師不會天天守著你,這裡的教育靠的是學生的自覺性,你想學就學,不學就通不過考試,所以他一下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學習了。有的基礎差,再怎麼努力也跟不上學習進程。考不上托福,就讀不成大學。有的就破罐子破摔了。
黎婭說:「如果孩子在國內成績就很一般,又不愛讀書、貪玩,自律性差、就把他們送出來獨立生活,在沒有人管著的自由環境下,就很容易LOST(走偏)。所以父母為孩子負責,家長一定要慎重決定,不是光有錢將孩子送出來就可以的。」
來到加拿大東海岸的黎婭,是否在新環境中的求學之路就一帆風順了,她還將面臨什麼樣的困難。請讀者關注本文下期連載報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