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陝北難童到美國教授」

朱葆□教授的豐富人生

標籤:

【大紀元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王穹聖地亞哥採訪報導】早年移民來聖地亞哥的華人幾乎都聽說過朱葆□這個名字。他來美國有五十年了,在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教了四十年的中國歷史及西洋文化史,一生勤奮不輟,七十七歲正式退休。讀過他的自傳《從陝北難童到美國教授》,很想能親自聽他講述他的故事。

終於有機會在朱教授家落座,面對窗外的遠山,朱教授向我娓娓道來他一生跨越千山萬水的經歷。

幾多生死 化險為夷

朱葆□一九二八年生於山西,童年在戰亂中經歷了幾次生命危險,卻都化險為夷。他回憶道:九歲時與姐姐一起逃難,逢日軍掃射,一個炸彈在他倆身邊炸開,等塵埃落定,剛剛還與他打招呼的兩個人,已身手異處,而他倆竟活著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看到對方,抱頭大哭。幾年後,有次和朋友一起走在山路上,當地民兵把他們誤作敵人,在不遠處大喊讓他們停下,當時的朱葆□和夥伴們拔腿就跑,隨著一聲槍響,只見一顆子彈從他眼前飛過去,講到這,朱老笑道:「只差幾寸就穿腦門了,這是最危險的一次。」

朱教授一再稱自己很幸運,死神多次從身邊走過,他都能轉危為安。有一次在游泳時,他險些溺水,在浪頭打來,將要沉下去的千鈞一髮之際,他感到身體被托起,原來是一個孩子救了他的命。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日後的朱葆□究竟有什麼福份呢?

艱苦歲月 曲折求學

生活動盪,惶恐不安,對很多人來說,唸書成了奢望,然而朱葆□的求學之路並未因戰爭而耽擱。巧的是十歲時朱葆□隔壁住著一個原清朝進士,進士有平常人家沒有的古書及舊小說書籍,他回憶說:「我成天埋頭看書,這些書奠定了我的文學歷史基礎,更促使我思想上的成熟,我不再對小孩的東西感興趣,時局和這些書使我開始了朦朧地對民族、國家、家庭、成功與愛情的思考。」

1939年朱葆□與二姐赴陝西進入二戰區為失學難童創辦的「民族革命大學兒童團」學習, 後以第一名考入進山中學。朱教授說:「那些設在窯洞和破廟裡的學校條件極其艱苦,在那裏學習與軍訓要求都非常嚴格,不過這段艱苦生活也練就了我堅強的體格和毅力。」

朱教授對山西老家的感情很深。儘管多年過去了,他仍然惦記當時資助他上學的陝西百姓,將畢生積累的藏書捐獻給陝西的圖書館,還捐款給進山中學使其完善教學設施。

1948年朱葆□被兩所大學同時錄取,因上不起聲名顯赫的「輔仁大學」而只好就讀公立的聯勤兵工學校。年冬,朱葆□隨該校遷至台灣,而輔仁大學留在大陸。朱葆□的命運就此又走向新的歷程。

異國他鄉 事業有成

朱葆□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57年8月,求學心切、渴望發展的朱葆□參加了台灣「教育部」主辦的自費留學考試,借湊旅費,並變賣一切,前往美國求學。他雖被美國賓州大學錄取,但當時身上只有借來的五十塊美元,交不起學費,只好先四處打工。朱教授談到一件軼事,他說:「那個時候華人打工很不容易,我經常做了三天就被炒魷魚,真是發慌,所幸有次在家餐館洗碗,撿到一個錢包,發現裡面很多錢,便交給經理,原來是大廚丟的,從此那個大廚對我很照顧,不許別人欺負我。」由於苦幹,幾個月下來,掙了八百塊,拿到這「第一桶金」後他即刻交了學費去上學,攻讀八年後,取得國際關係系的博士學位候選資格。朱教授翻開他那時的照片,是位英俊的小伙子,竟一點看不出當年逃難孩童的影子。

條件雖苦,幸運之神卻一直伴隨他。一九六七年他收到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助教聘書,教中國歷史及西洋文化史。說到這,陷入回憶的朱教授側了一下身子,感歎到,「最初的一年可是驚險苦鬥的日子啊。為了勝任工作,我那時通常一連工作二十四小時,一週只睡四個晚上。」他同時還繼續攻讀賓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三年後獲博士學位,便立刻被提升為副教授,並獲終身教授資格。對於華人來說,在美國大學躋身於教授之列實屬不易,何況是對於一個三十歲到美國來的第一代移民。幾十年來,朱教授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對此,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說,如果有來生,他還是願意教學生。

學術有成 回饋社會

朱教授在學術方面頗有建樹。在中國歷史研究方面碩果纍纍,他陸續表了 《山省的永久皇帝──閻錫山》、《蔣介石軍統局的頭目:戴笠》、《上海黑社會的頭目杜月笙》、《中國末代皇帝傅儀》、《天主教將軍馮玉祥》等諸多作品;他對中國近代外交關係有獨到見解,在系列著作和論文,如《中日戰爭史(1937-1945)評論》、《從巴黎和會到滿州裡事件》、《李鴻章和清末的外交政策》、《同盟國時期的中國外交》等等中都有精闢論述。1981年,他推出了國際間第一部顧維鈞傳記,記錄了中國近代傳奇外交家顧維鈞的生平,並因此令中國國內史學家掀起了顧維鈞研究熱。

在文學領域,多才多藝的朱葆□曾發表《京劇名角──張君秋》等作品。由於深感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也是出於對傳統京劇的熱愛,十七年前朱教授就組織成立了聖地亞哥京劇社,傳播京劇藝術,自一九七零年他在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第一次舉辦京戲演出後,每隔一兩年也盡量舉辦一次。身為京劇社社長,朱教授說:「我親自請演員、租場地、宣傳、接送不能開車的會員,多少年堅持下來,雖然遇到很多的困難,但還是要盡份心力去做。」目前,七十八歲的朱教授還在為京劇演出活動奔忙。

多年來,朱教授一直關注社區與中國,他不僅積極參與聖地亞哥的社區活動,如擔任中華學苑的理事長,中國藝術協會的顧問等,更是致力於促進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1988年,他與大學同仁組建聖地亞哥州立大學中國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並聯絡聘請了許多中國專家學者和文藝界名家到美國講學。

回顧一生,朱教授說:一個人能有所成績,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先天的一些條件,要努力,也需要抓住機遇。

我們在朱教授家門口告別,揮手之間,筆者意識到在聖地亞哥這座面山靠水的老屋裡住著一位用勤奮譜成的一個坎坷又幸運的豐富人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聖地亞哥兇殺案--殺友卸屍?
華人耆英會新理監事宣誓就職
聖地亞哥聲援二千萬國人退黨(團隊)集會通告
聖地亞哥慶二千萬退中共 青年現場退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