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巧克力屋

方婷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十二月一個週末的上午,這個季節難得一見的陽光把柏林市中心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廣場」——御林軍廣場塗上了一層淡淡的暖色。忙了一週的柏林上班一族顯然還在家裏睡懶覺或優哉游哉地吃早餐,商店、咖啡館林立的大街上顯得有些空蕩。



推開廣場西南角一家大型巧克力店的玻璃門,精神不覺振奮起來,十幾個售貨員在擺滿各色巧克力的櫃檯和人群中穿行,熱情地招呼著裹著一身寒氣跨入店門的客人。收銀台前已經排起了隊,店後方的特色巧克力咖啡廳裏更是座無虛席。一對年輕情侶剛剛起身,一位60多歲的德國女士就端著一杯熱氣騰騰的飲料在空出來的咖啡桌旁坐了下來。

「這可是全城最好的熱巧克力。」她一邊用小銀勺輕輕攪拌著奶白色瓷杯裏的巧克力,一邊滿臉笑意地轉過頭來對我這個顯然是外來客的鄰桌說起話來。滾燙的熱巧克力好像很容易化解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很快我就知道,這位穿著講究的女士每隔幾個月從德國南部來柏林看望住在御林軍廣場邊的女兒女婿,而每次來必然要到「迷幻巧克力屋」喝上一杯熱巧克力,再給小孫女兒買上幾塊——用她的話說——「很棒的」巧克力回去。



「迷幻巧克力屋」的德文名字叫做 Fassbender & Rausch。法斯本德爾(Fassbender)和勞氏(Rausch)是柏林兩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巧克力家族。Rausch在德語中恰巧是「迷幻」的意思。

1983年法斯本德爾家族不幸後繼無人,勞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約爾根‧勞氏買下了法斯本德爾家族的企業。1999年,今年57歲的約爾根‧勞氏在寸土寸金的御林軍廣場旁邊,開設了迄今為止歐洲大陸面積最大的一家巧克力屋,透過巧克力屋的大玻璃窗可以望見廣場上白色圓頂的德意志教堂。櫥窗前擺放著一個個用250多公斤巧克力製作的柏林景點模型。除了勃蘭登堡門、威廉紀念教堂和國會大廈外,聖誕節到來之前,一個由一萬個小巧克力聖誕老人堆砌成的三點五米高的大聖誕老人,就像巨型吸鐵石一樣抓住了孩子們的目光。

貴族飲品走出宮牆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可可樹一般生長在氣候溫暖、潮濕的地帶。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和亞洲赤道附近的一些島嶼。17世紀時,隨著歐洲航海業的發展,西班牙人首先把可可豆從南美洲引入了歐洲。一直到18世紀,用可可製作的巧克力飲品還只有宮廷貴族才能享用的。隨著航海業 的日漸發達,把烘乾的可可豆跨越大洋運往世界各地已不成問題,巧克力於是在歐洲紮下了根,從宮廷走近平民階層。

每個來過歐洲的人都有個印象,那就是歐洲人的生活中離不開巧克力。據統計,瑞士人每人平均每年能吃掉9.6公斤巧克力,巧克力出口大國的德國,每年人均消費8.3公斤巧克力。亞洲人常說歐洲人在吃的方面缺乏想像力,不過要是論起巧克力和酒來,歐洲人的想像力是出奇的豐富。

歐洲的巧克力無奇不有。除了各式各樣的牛奶、果仁、夾心、酒心巧克力外,歐洲巧克力商們還推出了攙辣椒、胡椒、生薑等各種奇味的巧克力。近年來,甜得發膩的巧克力糖已不再能討好新一代食客挑剔的口味,可可含量超過43%以上、有的甚至高達 70%~80%的黑巧克力成了高級品位的代表。高檔巧克力市場也越來越注意原材料的產地。

巧克力伴葡萄酒 歐洲酒吧新潮流

巧克力也不再僅是小孩和婦女的所愛,越來越多的高級咖啡廳也為男士提供與不同品牌的威士忌酒相配的巧克力。「chocolate goes with wine」——巧克力配葡萄酒也成了高檔酒吧的新潮流。

「任何行業都需要新的創意」,「迷幻巧克力屋」的主人勞氏就在商店樓上一間明亮的辦公室裏管理著他的巧克力王國。會議桌上除了一個擺滿可可豆的木盤外,沒有任何其它裝飾物,而勞氏的創意就是從這些貌不驚人的可可豆開始,把他的王國帶上了成功的道路。

經過幾十年實踐後,勞氏開始在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可可上下功夫,他親自飛往世界各地的可可產地。1999年,他在中美洲、南亞的爪哇島等地開闢了八個極品可可樹養殖場,並用這八種極品可可為原料開發了八個味道不同的高級巧克力品種。市場上常見巧克力中的可可含量一般都是30%。勞氏極品巧克力的可可含量最高達到80%。含在口中,一股暗暗的清香會伴隨著細潤的口感湧入,耐人尋味。

和葡萄一樣,可可受氣候和產地的自然環境影響而味道各異,有的品種天然帶有果香,或是含有某種大自然的氣息。「極品可可的苦味不是純苦,而是苦中有香。極品巧克力的香味來自可可,在生產時沒有加任何人工香料」,勞氏講起不同品種的可可來,如數家珍。

與極品可可相對的是普通消費型可可。消費型可可產量大、價格便宜,世界上90%的巧克力使用的原料都是主要生長在非洲的消費型可可。

勞氏巧克力王國

「巧克力不光好吃,還有寧神作用。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都喜歡吃巧克力」。德國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失業人數的增加絲毫沒有影響巧克力的銷售。勞氏巧克力公司開發的新品種再次把這個百年老行號推向了事業的頂峰。2004年勞氏投資2400萬歐元,擴建了柏林以西300公里外的生產基地,產量當年翻倍。2005年勞氏巧克力公司的產量再次翻番。

70年代,東西德還處於分裂狀態,西德的客戶因為擔心東德邊境警察總在復活節和聖誕節來臨前給貨運公司找麻煩,於是開始減少在柏林的巧克力生產廠訂購產品。80年代中期,勞氏家族被迫把工廠遷往位於漢諾威附近的派納,在這個小城建立了一個新的巧克力王國。除了生產基地以外,還建立了一個巧克力博物館和巧克力電影院,供遊人參觀。這個生產基地現有職工450人,每月生產300萬噸極品巧克力。

生意的蓬勃發展,使得勞氏投資信心十足,「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在柏林舉行的時候,我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屋」。未來的幾個月中,勞氏計劃把御林軍廣場邊的商店擴大一倍,並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巧克力餐廳。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貽春獲獎 歐洲政要祝賀
芬蘭的聖誕風俗
巧克力磚22項物品  開放大陸進口
少量食用深色巧克力 有助避免罹患心臟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