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方沛清羅馬特稿) 阿里是一位十一歲的義大利男孩,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泰國人,父母都不會說中文,只是兒子的一句話「我要學中文」,父母倆就不辭辛勞,每個星期六開車到距離住家三十公里附近的羅馬中文學校,讓孩子接受三個小時的中文教育。
十三歲的蒙妮卡,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義大利人,她的住家距離羅馬約五十分鐘車程,每週六下午她總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中文班上課。原因無它,因為蒙妮卡喜歡中文,再加上媽媽的支持與鼓勵,爸爸也不反對。
梵蒂岡的神職人員裡許多神父和修女正在默默的專心學習中文和台語,有著傳教天職做為動力,他們的學習精神值得佩服,他們學習的成果更是令人驚訝。梵蒂岡亞洲學院的米勒神父就說了一口標準的華語,除繁體字和簡體字都能通曉外,而且還不斷的把握各種機會再學習。
義大利全國有四所著名大學設有中文系,分別是羅馬大學、威尼斯大學、拿坡里大學和佛羅倫斯大學。以威尼斯大學中文系為例,全系目前約有一百四十七名學生,這是文學院中招生排名僅次於經濟系的熱門科系。威大還與中國的大連和上海等大學進行學生交流,大三的學生經過甄選就可以前往中國就讀,並承認這些學生在中國選修的學分。
今年暑期,六十多位來自廣東和福建地區大學主修餐飲學系的學生,來到威尼斯學習義大利的廚藝,曾經在威尼斯掀起一股風潮。
一位威尼斯大學中文系教授就指出,最近這兩三年的東方熱、中國風確實使中文系年年招生額滿,大多數的學生一心嚮往前進中國大陸撈金,使這股東方熱更盛。
這位教授同時指出,中國方面在全球推出「漢語通」的電視節目,透過比賽方式,在世界各國找尋會說漢語的外國人到中國參加電視比賽,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以義大利為例,「漢語通」節目今年就在威尼斯和羅馬以競賽方式各選出一名精通中文的義大利人到北京參加比賽,再透過衛星畫面向全世界轉播。
台灣僑胞在義大利推動中文教育也佔有重要份量。羅馬中文班校長王美虹指出,學習中文,學生家長和學生自己的心態最為重要,如果家長根本不支持,或學生本身興趣缺缺,就不會有太好的學習效果。
另一個問題就是場地,沒有一個永久的教室,每到新學期開始許多學生就會自然流失,但是由於經費等問題的考量,想要設立常設的中文教室實在很困難。
她說,根據她多年參與海外中文教學的經驗,台灣海外中文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患不均,而不患寡」。她說,所謂的不均就是指資源分配不均,經常可以看到台灣華文教育在日本、韓國、美國、菲律賓等地在大力推動,但是歐洲卻被忽略了。
她說,以羅馬為例,早期許多華人移民的子女沒有學習中文的環境,目前則有許多華人家庭把子女送到中文學校。米蘭中文學校校長陳光儀更坦白說,中文學校單靠僑胞的愛心和財力支持經營,效果絕對有限,基本上還是需要來自國內的奧援。
陳光儀說,過去四年來,雖然台灣提供若干經濟和教材、書本上的支援,給本地的中文學校,但與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相較,相去甚遠。
對於台灣海外中文教育狀況,陳光儀指出,台灣中文教育課程在海外面臨的問題有二,一是注音和羅馬拼音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繁體字和簡體字問題。
他說,為避免學生流失和擴大教學面,海外中文學校都是採取兩種教學方式同時進行,主要是依據學生的需要而採取適當的分班和教學。
他解釋說,兩種教學各有各的市場,一般而言,年長者願意接受注音和繁體字教學,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希望能看懂中文的一些書法和文學作品;年輕一代則希望採用羅馬拼音和簡體字教學,除了可以較快獲得學習效果外,也可以在電腦上用英打鍵盤以羅馬拼音方式直接寫出中文,學習成果上更快更方便。
陳光儀指出,海外中文教育除當地大學中文系之外,由台灣人創辦的中文學校以及近幾年來由中國大陸人士設立的中文學校也引起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資源不足等主客觀因素影響下,陳光儀感嘆的說:「學習中文的風氣是在上升,但是台灣在海外的中文學校的前景卻是值得檢討,還需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