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四日電)中國大陸正在河南展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殷虛考古發掘,最終目標是立體地的復原商代晚期社會生活的原貌。殷虛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大的考古發現。
新華社今天報導,河南安陽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目前有近百名專業人員和數百名工人將在五萬平方公尺範圍內,搜尋這座龐大商代都城的蛛絲馬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王巍說,殷墟考古發掘已有七十五年歷史,這次大規模考古的範圍將從商王室生活擴展到平民。
社科院考古所在安陽設立考古工作站,研究員楊錫璋說,殷墟的範圍在一九六0年代確定為二十四平方公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現在已經擴展到三十平方公里。
商王盤庚於公元前一千三百年遷都至殷,此後兩百五十多年,這裡一直是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商滅亡後當地淪為廢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考古發掘,這座湮滅三千多年的都城才重見天日。
在殷墟考古研究四十多年的楊錫璋說,這座商代都城功能劃分相當明確,中心區為宗廟宮殿區,是商王日常生活祭祖的地方﹔西北方是王陵區,分佈著皇家陵寢、高級貴族墓葬和祭祀坑﹔圍繞著中心區,呈環狀放射性密布著許多族邑、手工業作坊和家族墓葬群。
殷墟的宗廟宮殿區佈局整飭,規劃有序,南北長一千零五十六公尺,東西寬六百五十公尺,總面積與北京故宮相近,目前已發現夯土建築基址八十多座﹔王陵區共發掘十三座王陵大墓以及數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
報導說,近二十座形制統一的四合院式官舍建築遺址,於一年多前在殷墟南部邊緣被發現。一個多月前,比較完整地發掘出一處村落遺址,發現半地穴式建築二十七套。專家評價說,這些民居在設計中強調「廳」或「門廳」,與今人相當接近。此外,先後發現玉器作坊、鑄銅用的陶範等。
此外,楊錫璋說,這座都城有發達的道路和排水系統。在殷墟博物苑的展廳裡,八點三五公尺寬的車道上,四道車轍和兩側的便道清晰可見。一個巨大的陶制三通管,則是當時地下排水系統的規模。令研究者驚訝的是,這座古老商都的對外聯繫。
殷墟最著名的青銅器,煉制的礦石來自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帶﹔精美玉器的材料被証實來自新疆和田﹔被稱為「檔案」的刻有甲骨文的龜甲,產地遠在今天的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