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從文學走入政治,離開政治舞台之後,卻為政治這種權力遊戲留下一個典範。哈維爾不綣戀高位、不濫用權力,十二年政治生涯中,以文學家的胸襟,素其位而行。
哈維爾卸任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強調,做了十二年總統,他最想要的是自由;他強調,自己是在因緣際會之下走上政治的路,政治絕對不是他當初的方向,褪下政治光環,他仍然想做回一個寫作的人。
哈維爾在他的書中非常認同一位捷克哲學家說的這句話:考驗一個人並不在於他是否成功地扮演了他自己給自己所認定的角色,而在於他是否成功的扮演命運交予他的角色。
台灣的中央日報發行人邵玉銘,本身是一位歷史學者,國民黨時代曾任新聞局長。自認是一個誤跳入政治的教書人,對於由文學步入政治的哈維爾,他感同身受。邵玉銘說,要走自己的路只要努力就可以,但當命運把你帶離人生預定的軋道,要做得成功,並不容易。
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前,邵玉銘也曾享受及執行過權力,對權力有切身的經驗的邵玉銘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能屈服於勝利者所寫的歷史,而是做一個有靈魂、有責任感的人,哈維爾的書處處透露這種訊息。
雖然有人批評哈維爾的政績不佳,但邵玉銘指出,哈維爾對權力的透切,對政治的了解超越許多執政或從政的人,他雖然不涉政黨工作,但洞悉政黨對政治的意義,明白黨政分家的重要性。
邵玉銘說,活著的時候做一點事,儘管不會產生明顯的效果也是有意義的,以這句話為哈維爾的得失,下了一個注腳。
台灣聯合晚報的主筆、本身也是作家與演員的蔡詩萍,大學時唸的是政治,純粹透過哈維爾的著作去認識他。蔡詩萍說,他喜歡搜集政治犯的獄中書信,因為透過這些書信,可以了解政治犯的人格特質,同時知道他們如何在封鎖的空間去思索對他們來說是無形的外在世界,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實現。
蔡詩萍指出,哈維爾在作品中提到,監獄書信是政治犯與國家檢查系統之間的彼此揣摩與抗衡。他說,從哈維爾的作品他可以看到,國家監禁系統囚得住人的身體,卻永遠囚禁不住脆弱身體裡包裹的靈魂。
哈維爾的獄中書信,令蔡詩萍想起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囚室的春天》這本書中寫過,在牢獄中曾經透過小小的盆景,激發自己生命的意志力。蔡詩萍說,這種做法絕對不是非政治犯可以體會的。
邵玉銘將自己的遭遇投射到哈維爾身上,他說,哈維爾在命運的播弄下走離預設的軋道,但他成功扮演了政治人的角色,同時憑良知以自由意志選擇他該做的事。
蔡詩萍說,監獄囚禁得住政治犯的身體;不過,他們的靈魂是自由的。(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