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綿延數月,口罩成了許多人每天出門離不開的必需品。誠然,戴口罩能對阻止病毒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長時間的佩戴卻又帶來另一個問題——皮膚過敏。
戴口罩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基於如下幾個原因:口罩密不透風,濕熱的肌膚環境和反覆摩擦會刺激油脂分泌,利於微生物生長。而且,口罩屬於化學製品,生產過程中的添加成分可能對部分人的肌膚有刺激性,引發過敏反應:紅腫、長痘、乾燥、脫皮甚至發炎。 對於一線醫護工作者來說,由於工作需要而長期戴口罩、護目鏡等個人防護設備,容易使面部肌膚過度受壓和摩擦,留下壓痕、淤青或擦傷等機械性傷害。
儘管一些人為口罩帶來的皮膚過敏所困擾,但在疫情沒完全退去之前,戴口罩還是有必要的。皮膚科醫生布萊爾·墨菲-羅斯(Blair Murphy-Rose)在接受赫夫頓郵報採訪時表示,口罩在自我防護和阻止病毒傳播方面的好處,遠遠超過了暫時導致皮膚問題的壞處。那麼,如何才能既乖乖的戴口罩防病毒,又保護好自己的皮膚呢?
教你5招 戴口罩不怕皮膚過敏
1. 經常清洗口罩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布口罩可以預防細菌和真菌的入侵,但也極易受到污染,因此應經常用熱水和肥皂清洗口罩,然後置於通風處懸掛晾乾。
即便如此還要記得,口罩也是有「保質期」的,定期更換有助於口罩更好的發揮作用。
2. 戴口罩不要化妝
除了要保持口罩乾淨,愛美的女士們記得不要在戴口罩的同時化妝,以防止臉部毛孔進一步堵塞。但是,專家建議防晒霜還是依然要塗的,因為自然環境中的紫外線以及電子設備的藍光都可以穿透口罩。也就是說,口罩不能起到防晒的作用。
3. 選擇大小合適的口罩
若口罩的鬆緊度和大小合適,既能有效起到防護作用,又能降低對面部肌膚的損傷。
這一點對於長期戴口罩的醫護工作者們來說非常重要。比如戴綁帶式口罩,可減少對耳後肌膚的摩擦與壓力。
此外,戴口罩前,應在重點部位塗抹潤膚露,以減少口罩邊緣對皮膚的刺激。戴口罩時間不宜過長,在條件允許下儘量每隔數小時更換一次,或調整口罩位置、鬆緊度等。
4. 選擇材質合適的口罩
口罩的材料對皮膚的刺激是誘發過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易感人群應仔細挑選口罩材質,若發現自己對某種類型的口罩或某些特殊部件(例如橡膠帶等)過敏,不妨換一種試試。
5. 定期摘下口罩 徹底清洗肌膚
口罩戴久了會令人感到憋悶,這時取下口罩透一透氣十分必要。一定要記得,取下口罩後千萬不要用手摸臉,因為此時面部肌膚處於敏感狀態,易受手部攜帶病菌的入侵,很可能讓你戴口罩的努力功虧一簣。
回到家中取下口罩後,下一個步驟就是徹底清潔面部肌膚,在特殊時期,護膚可不僅是年輕女孩們的專利。認真洗臉,洗去分泌物和外來污垢,保持肌膚的乾爽清潔,然後塗上護膚品進行保濕。用心護理你的肌膚,才能使肌膚長期保持在較佳的健康狀態。
皮膚出現過敏、發炎怎麼辦?
如果面部已經出現粉刺、過敏、發炎等症狀了,該怎麼治?別著急,皮膚科醫生們同樣給出了口罩引起的常見皮膚問題的解決方案:
● 粉刺
最常見的面部肌膚問題是粉刺(痤瘡),就是突起的一個個小紅膿包,原因是皮脂和皮屑堆積。皮膚科醫生納瓦·格林菲爾德(Nava Greenfield)告訴赫芬頓郵報,最主要解決辦法是在戴口罩前勤洗臉、洗乾淨。
另一位皮膚科醫生布蘭登·坎普(Brendan Camp)則表示,超市或藥房出售的標明「抗痤瘡」的洗面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要使用任何機械性清潔的洗面奶(例如磨砂膏),因為它們對皮膚的損害更大。
● 毛囊炎
毛孔的堵塞和長期受壓會導致毛囊炎,顧名思義就是毛孔根部發炎,症狀表現為毛孔周圍肌膚呈現紅色,出現突起的小膿包。對此坎普提醒,儘量不要主動把膿包擠破,這樣可能會將病菌推入毛孔深處。相反,應用溫暖的毛巾勤擦拭,待其自動消腫。
● 皮炎、皮疹
戴口罩易於引起幾種類型的皮炎——過敏性接觸性皮炎表現為發癢、泛紅、片狀皮疹,通常出現在口罩遮蓋的區域。其罪魁禍首可能是口罩上的金屬鼻梁。
另一種常見類型是刺激性皮炎,症狀隨著皮膚的摩擦而加重,「看起來是發腫的紅色斑塊,可能會疼痛、腫脹或發癢。」坎普說。 對於這些比較明顯的炎症,應諮詢皮膚科醫生,根據嚴重程度塗抹藥膏來治療。
● 瘀青
戴著口罩連續多個小時不休息的前線醫護人員們,可能會出現面部皮膚的瘀青,原因是毛細血管壁受損造成的。治療方法依然是就醫用藥,並且用冷敷來限制淤血的擴散。
瀏覽大紀元健康1+1頻道,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 常戴口罩、勤洗手帶來3大副作用 醫師教你應對
· 常戴口罩口罩痘、濕疹爆發?5招戴久也不怕
· 痘疤是擠出來的?皮膚科醫師:這樣擠痘痘不留疤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