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0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梅綜合報導)「血癌和其它癌症不同,即使在晚期也可能治癒,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應該放棄。」血液癌症專家、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鄧長春博士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
10月6日,新唐人大紀元媒體集團在紐約法拉盛喜來登酒店舉辦健康展,以血癌疾病為主題,紐約長老會醫院腫瘤、血液科醫師鄧長春博士做了精彩演講,展會還提供各種健康服務,華人社區民眾反響強烈。
鄧長春博士介紹,血癌主要有三種主要類型: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美國每年新發血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和死亡比例如下表所示:
血癌檢測需要綜合手段
鄧博士表示,在臨床上醫生需要綜合各種方式檢查血液和相關器官,以幫助確診和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比如,骨髓活檢可以看到更詳細的腫瘤狀況,包括染色體病變;而淋巴結的活檢,則不僅僅是針吸活檢,而是需要切下整個病變的淋巴結,詳細檢查其中的血夜病變。
通常醫生會多次採血檢查血液,檢查患者肝臟(乙肝、丙肝等)、腎臟、心臟肺等器官、以及是否存在愛滋病等,以免在治療中引起這些器官的并發症或病毒感染。此外,醫生也可能要求進行CT檢查、CET(正電子掃瞄)等進一步確認病情發展進度。
觀察期與治療期密切監控病情
鄧博士在演講中提醒病人及其家屬,一些人雖然被確診為血癌,醫生並不一定要求立即進行治療。一些慢性或者低惡性血癌需要有一個觀察期。但在觀察期內,需要密切追蹤病情進展,保持高度警惕。
有人在確診後,觀察期稍微長一些就掉以輕心,錯過治療。一名紐約患者在家庭醫生診所體檢時,發現腸中有2.5公分腫瘤,在持續觀察5年後,沒有明顯變化,以為不會繼續發展。在他搬到佛州居住之後,病情惡化,逐漸發展到走路困難,視力變差,當再次接受檢查時又過去5年,原來的低惡性腫瘤已經發展為高度惡性癌變,需要立即治療。
鄧長春博士強調,如下三種急性血癌務必立即治療:
1.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2.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等
和其它癌症一樣,血癌在治療時也面臨副作用。例如女性容易發生尿路感染,所有患者都可能面臨肺炎、腦膜炎、腫瘤溶解綜合症等,一般副作用還包括腹瀉、出血、心臟疾病、嘴巴喉嚨長包等。因此,在癌症治療期間,患者身體隨時可能出現變化,因此密切觀察,提前預防病情轉化非常必要。
血癌的案例和教訓
在西方, C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常見血癌,美國每年約有2萬新增病例,約有1/4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近十年來,該病的治療方案有了很大發展。鄧博士認為,找到一位權威的專家醫生有助于找到適合的方案;相反則可能貽誤治療,讓患者蒙受更大痛苦。
一名70多歲的CLL患者,在觀察期間,白細胞急速上升,採用FCR三種藥物聯合治療方案後,白細胞消失,進行抗病毒感染治療3∼4週身體得到康復。此後2到3年後復發,白細胞增多,他選擇參加臨床試驗22個月,恢復良好。因為喉嚨出現感染,現已經停藥18個月,其它狀況正常。
而有些低惡性血癌因為生長慢,發現晚,很可能因治療不當而加重患者痛苦。一名出自音樂世家的白人,在60歲左右、人生尚有許多時光可以享受的時候,不幸診斷為肥大細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他本人吃素30年,相信非傳統醫學治療,在某診所先用維生素B17以及注射其它藥物治療無效。14個月後,他只能躺在床上,身上長了褥瘡,無法進食,只能服用嗎啡止痛,眼睛無法視物,腹部等出現不適採用電療等方法,病情無好轉。轉到哥大治療,發現癌變已經擴散到腸、腦、骨髓等處,化療4個療程後,可正常活動。
健康展現場民眾收穫頗多,王先生在演講現場諮詢並得到鄧長春博士的治療建議,他十分激動地說:「像這樣的活動多舉辦一些,給不同的患者講述病的原理,讓人們多瞭解清楚怎樣治療。」
本次健康展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健康項目,其中多名專家醫生以及健康組織提供了義診服務。陳女士現場進行了視力檢查和足科檢查,省去了去門診排隊看症的時間。她表示,「平時看醫生要排隊,要等候,新唐人健康展很方便,有醫生馬上可以告訴我們情況怎樣,很好。」
責任編輯:趙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