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2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呈工、寧芯採訪報導)在中國經濟持續下滑、美中對立加劇、川普將重返白宮對中國大幅增加關稅的背景下,國際頂級企業紛紛撤離中國,另擇生產基地。美國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日前提出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等政策建議。分析認為,此舉將加快外企撤離中國的速度。
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11月19日向國會遞交2024年度報告,首次提出包括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等一系列政策建議。這些政策的實施,可能徹底改變美中經濟與技術競爭格局。
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曾通稱「最惠國」待遇,意味著美國進口的中國貨物在考慮關稅和其它限制措施時,享受美國所給予的最優惠待遇。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一直享有PNTR地位。但USCC認為,中共未能兌現其開放市場與公平競爭的承諾,並通過市場准入限制、盜竊知識產權、實施國家補貼,以及經濟脅迫等行為,破壞國際貿易體系。
川普(特朗普)當選美國下任總統後,一些外國企業與金融機構考慮撤離中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全球家電製造商鉑富(Breville)首席執行官吉姆‧克萊頓(Jim Clayton)的話說,川普贏得美國大選,來自中國的消費品將面臨美國加大關稅風險。因此,他們預計將更多生產轉移出中國和增加美國庫存。
在主張「美國優先」政策的川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習近平在本年度的APEC峰會期間會晤拜登時稱,準備與美國新政府保持溝通,擴大合作,管控分歧;習在APEC閉門討論中還聲稱,要在地緣政治、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中團結合作。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如果美國取消對華貿易最惠國待遇,大幅提高關稅,將使「在華外資企業的生產成本急速升高,導致利潤大幅縮減,甚至虧損」。為避免高關稅,維持穩定的產業鏈,一些企業可能將產能及產業鏈遷往美國、印度、東南亞等地。
黃大衛補充說,美國的舉措將給日常用品供應鏈帶來衝擊。目前,在中國生產的日常用品、家電、家具等,還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替代。如何應對是個問題。
今年至少17家頂級外企撤離中國或縮減產能
隨著美國及歐洲對中共制裁的不斷升級及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在華外企加快撤離中國。僅今年2月至9月間,至少有17家頂級外企宣布關閉在華工廠或壓縮經營規模。川普再次入主白宮,也進一步加速在華外企撤離。
今年9月,美國科技巨頭思科(Cisco)裁減大連員工300人,這是思科本年第二次裁員;日本豐田集團旗下的日野汽車宣布停止在中國生產柴油發動機,其子公司上海日野發動機於9月30日停產。德國大眾集團決定,南京生產帕沙特(Passat)和斯柯達(Skoda)的工廠明年關閉。
今年8月,日本本田汽車位於武漢市的第二家合資工廠全面停產,裁員2,500人;美國IBM突然宣布裁員一千餘人,並關閉相應的研發部門;日本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宣布在無錫工廠明年全部停產,預計裁員超過1,300人;瑞士利勃海爾(Liebherr)將關閉徐州混凝土業務工廠;日本佳能(Canon)蘇州工廠開始軟裁員。
今年7月,日本新日鐵(Nippon Steel Corporation)退出與上海寶鋼的合資公司;日本加藤工程機械(KATO)正式退出中國市場,解散昆山市的合資工廠;微軟宣布關閉中國所有線下授權門店,僅保留官網商城與京東旗艦店。
今年6月,日產(Nissan Motor)宣布關停常州市的生產工廠;日本矢崎汽車零配件關停汕頭市的生產工廠。
今年5月,美國科技公司Kingland解散大連金蘭軟件公司,裁員160餘人;微軟(Microsoft)的中國AI研發團隊撤離中國,全部轉赴美國。
今年4月,德國SAP上海部門裁員,預計裁員將會持續到明年第一季度。今年2月,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 Corporation)關閉瀋陽生產工廠,裁員1,200餘人。
今年4月,日本伊勢丹三越控股有限公司關閉天津的兩家店,6月關閉了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目前,該公司在中國的店鋪只有天津的仁恆伊勢丹。
黃大衛認為,這還是剛剛開始,今後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加劇與中國經濟放緩,將會促使更多外企撤離中國。
外資撤離中國的多種原因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關志雄(Chi Hung Kwan)日前撰文表示,美國、日本、歐洲的很多企業為應對增高的地緣政治風險,正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度,加速從中國撤離。這些企業在回歸國內市場的同時,採取友商戰略,即加強與友好國家的經濟聯繫。各國政府實施的經濟安全政策,也支持這一趨勢。
關志雄認為,導致外企撤離中國的原因是投資環境的變化。主要有七點:美中對抗加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在華生產成本上升;中共加強所謂安全法規;與中國當地企業競爭激烈;重組全球供應鏈;中國排外情感高漲。
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共為加強控制,出台了一系列與資訊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構成對外企營運的限制,特別是對資訊科技公司。此外,中共通過「中國製造2025」及其它措施發展本國產業,在減少對外資依賴的同時,也減少對外資公司的稅務等優惠措施。
由於中共長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導致中國排外情緒升高,並發生了一些外國人遇襲事件,如今年9月日本學童在深圳遇刺身亡,6月美國四名教師在吉林遇襲等。對外資企業而言,確保外籍員工及其家人的安全已成為一項新挑戰。
關志雄在文章中說,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許多外企重新考慮在華經營戰略,包括撤離。在此背景下,東盟國家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成為取代中國的投資目的地。
黃大衛也表示,中共複雜多變的政策也是導致外企撤離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共的政策「往往是與其政治需求、領導個人喜好相關。這種變化難以從理性、西方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因而使外企對未來企業安全與發展前景產生很大擔憂,不得不減少在華投資。
撤離中國的國際企業去了哪裡?
撤離中國的國際頂級企業將生產與資本轉移到了哪裡?
美國貝恩資本公司(Bain and Company)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的166位世界頂級企業管理者中,69%的人表示正在將產能遷出中國,比2022年55%高出14個百分點。
這些公司選擇的新投資地依次是:印度次大陸、美國和加拿大、東南亞、西歐、拉美。其中,去印度次大陸的占39%,美加為16%,東南亞為11%,西歐為10%,拉美為8%。調查結果還顯示,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將生產和業務「回流」到本國,或「近岸」鄰國。
對於這一國際企業新投資地趨向,黃大衛解釋說,這些企業之所以首選印度,除了很多優惠政策外,印度人口結構合理,可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北美在政策、法規及財務等方面都非常健全,特別對主要面向歐美國家的企業而言,川普上任之後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吸引一些企業「回流」。東南亞情況與印度相似。西歐有穩定的貨幣政策與經濟法規,其政策也受到歡迎。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與經營成本上升,是遷出中國的主要原因。對占調查對象39%的美國企業而言,美國國會2022年通過的《降低通脹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也是促使企業「回流」的一個因素。
黃大衛表示,美國調整對華經濟政策,不僅使在華生產的成本增高,還有政治安全風險。在此情況下,國際企業自然要選擇政治安全,法律法規、稅務等相對穩定的國家。他說,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外資逃離中國的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