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3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報導)近日央行副行長在一個高端論壇上批大陸企業投資海外足球俱樂部等項目是非理性和異常的。放風警告地方外匯管理機構及市場主體,不要再試圖利用外匯管制的缺口和漏洞。
據新媒體《俠客島》署名「公子無忌」的文章披露,由國研中心主辦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此次論壇上列舉了一組數字: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快速增長,同比增長了40%,而此前幾年增幅一般在10%到20%之間。
且去年的高增速基本是在上半年完成的,文章分析,因為去年下半年,在外匯管制等一系列措施下,ODI快速下降,同期海外資金對華投資(FDI)則出現回升態勢。從中可看出監管層的動作和思路。
潘功勝「突然」點名批評企業的一些投資行為,文章認為,是因為一些企業打著假借投資之名,實際想轉移資產、洗錢。
就如何界定企業是正常的「對外投資」還是「資本外逃」,「如果投資行為跟企業本身的主業沒有任何關係,對企業的業務和形象都看不到直接的良性影響」,文章認為這種情況值得研究。並強調,尤其是在2015年匯率改革、人民幣改革之後,資金外流的企業更多。
潘功勝專門點名足球,文章詳細分析:2015年前投資海外足球的寥寥無幾,2015年有5例,包括萬達入股西班牙的馬德里競技,華人文化聯手中信資本入股英超俱樂部曼城的母公司;2016年則更多,截至8月中資企業至少投資了14家海外足球俱樂部,其中12家是控股,包括蘇寧2.7億控股國際米蘭70%的股份、復星集團買下英格蘭第二級別聯賽的狼隊、7天酒店創始人買下法國尼斯隊等。
而在國內,通過天價收購國外球員來運作。文章舉例,光河北的中超足球俱樂部為支付國外球員的薪水就能用掉河北省接近八成的外匯額度。為避開外匯管制,採用先把錢打到收購球員所在國的中國企業的戶頭,再由企業付給球員。
文章盤點,中超足球俱樂部的16支球隊,前些年開支是每年5千萬,現在是一年至少2個億,其全部收入很難滿足開支。為何做這個不掙錢的事,可能出於兩種動機:第一種,是去海外買買買,本來就是為了轉移資產;第二種,投這個行業本身就是為了足球場外的收益,算的是「政治帳」,因為俱樂部背後的注資方很多是地產商,所以涉及拿地、圈地、圈錢時的政策支持問題。
文章還引用了一些官員頻頻向中資投資海外的項目發出警告,比如: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表示,「天價球員是投資足球的人『有錢就任性』造成的,他們意在商業而不是意在足球」,「對此高度警惕,並將出台更嚴格的整肅措施」。
文章最後點明潘功勝論壇上的發言,「是給地方外匯管理機構以及市場主體敲警鐘、打預防針──以後不要再試圖利用外匯管制的缺口和漏洞了,監管層知道你們在幹什麼」。#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