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老爹老師生活智慧】等待時不等待

黃振裕(台灣/ 國小教師)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如果孩子們學會了等待,把想要獲得成果的時間拉長,那麼不管完成任何事,都會多出一些耐心與細心,這需要磨練,也是我的等待。

現代是個「速食」的時代,什麼都講求立即效率,但偏偏我的工作絕大部分都是在等待:等待孩子長大,等待孩子領悟學習的重要,等待孩子們願意交作業,等待孩子學會體貼,就連喜愛的休閒活動也是需要等待的園藝。今天帶孩子一起到花園種花,然後我要開始等待,等待花草漸漸茁壯,也等待時間來美化一切。

其實等待慣了,我反而不怎麼喜歡那種跨越過程而獲致成果的速食文化,雖然有效率,但總有一種缺乏美的感覺。我也不喜歡孩子們急就章地草草完成功課,然後給我一塌糊塗的作業,所以,我經常在作業本上留言叮嚀:「字要慢慢寫才工整!」我鼓勵孩子在寫字的過程中,試著享受那一筆一劃,勾勒出工整字跡的美感。能靜得下的人,就寫得一手美字;那些像猴子般性子的,就得等待他們重來幾次,然後才讓他們懂得什麼叫作工整。

教室前的白花紅心嘉德利亞蘭花,是3年前校護阿姨送我栽植的,把它安置在蛇木板上,期待它冒新芽長花苞,也為它施肥澆水,每年都在等待它開花,這麼一等就是3年。暑假時,它就抽出了新芽,原來應該有花苞的尾葉卻消癟著,幾天後褐黃乾枯。等待慣了,也沒特別失望,但上個星期想為它摘去枯葉,整理一番時,卻意外發現那枯黃的尾葉竟包裹著花苞,現在三岔的花苞已經長成了拇指般大。下個星期,我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欣賞它雪白的花瓣間,嵌著豔紅的美麗了。

等待固然希望無窮,時間也難耐,但若等待的同時,不讓時間輕易流逝,把握時間創造另一個等待,那麼時間一久,我們等待的成果就會一一報到。就像種花的同時,我也在欣賞先前種的花,享受著先前需要等待的成果,然後在等待的時間,持續努力,時間不知道要安排哪個成果先出現,但總是會給我們一番驚喜,就像嘉德利亞蘭一樣,原以為落空的希望,現在給了我滿滿的喜悅。

我經常望見等待中的孩子,午休、早自修他們等待下課,上課或種花時等待老師的協助,但這等待的時間他們老是雙眼空洞的純粹等待,希望他們能懂得我的「等待時不等待」的意思,也能和我一樣時時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老爹小嘮叨:

等待是富有希望的事,但如果等待中能再創造另一個等待,不讓時間白白消逝,那就有好多好多的希望產生,更美好了。◇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燠熱的夏天,小朋友最愛買飲料,我時常教導他們要注意衛生,買飲料時眼睛要放亮些,觀察一下店家的周遭環境是否衛生,好讓自己的飲食更有保障。最好的飲料是開水,還有自家自製的飲料最可靠了。
  • 「老師,努力真的有用耶!我會打水了耶!」記得上學期游泳課後,阿嘉就這麼有成就的跟我分享他的體驗;「老師,我的字變小了,而且更漂亮了。」我也記得教阿嘉把斗大的字修成較清秀的字體後,阿嘉也是這麼有成就的分享。其實,不但阿嘉有成就,就連指導的老爹也感到相當喜悅。
  • 個人衛生挺重要的,我常發現,明明發給孩子們的作業或調查表都是清爽潔淨的,怎麼回來的全走樣了,不是皺巴巴就是髒髒的,這些都不得不收,可是收了又叫人心裡難過。唉!老師有教過喔!利用幾個資料夾,分門別類,國語科,數學科及其他科目或待繳交的作業一個資料夾,睡覺前整理好書包,把上課的書本文具統統備齊,隔天一早到校,就會有效率的交功課,而不是東找西找找不到,找到的也是皺巴巴的一團。
  • 小朋友,覺得自己夠乾淨嗎?也許藉著老爹的提醒,好好聞聞自己身上的氣味,確定是不是芬芳、清香,可以的話,下課時間別追逐得汗流浹背,準備一條手巾在身邊擦汗,帶一件乾淨的衣服到校更換也是不錯的方法呵!
  • 爹曾看過一個發人省思的笑話:
  • 你打算如何善用退休後有錢又有閒的日子呢?現在有越來越多退休的美國人想回學校進修,一方面可以終身學習,一方面可以擴大社交圈。退休後再去讀書有什麼好處?1.多賺一些錢。2.擴大社交圈。3.開拓新視野。4.創業。
  • 18歲的納丁‧勞弗(Nadine Lauffer)成為在家上學運動的一員。這些家庭正在打破有關在家上學的神話。通過每週的播客,她還一直在幫助青少年在高中期間無所畏懼地在家上學。
  • 又一個學年即將開始,隨之而來的是新課程、新想法、新的學術探險,以及嶄新的挑戰。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記筆記。學會如何記好筆記,無論對學生還是任何喜歡學習或從事研究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 服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首先要學會「付出」來服務別人,自己才會更進步。
  • 我的情緒就如同海上的小船一般,載浮載沉。一下子萬里無雲、艷陽高照,一下子風吹雨打、雷電交加,脾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也很快的煙消雲散。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也最令我感到懊悔的一次爭吵,是在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