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9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菲婭澳洲悉尼編譯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貿易條件惡化意味著若想保持薪資增長的持續性,必須關注生產力增長。
據澳新社消息,澳洲生產力委員會的這一研究發現,比起上世紀90年代的「生產力發展的十年」,2000年代進出口比率的大幅上升帶來國民收入更強勁增長。
然而,在2000年代,勞動收入(即各類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的各種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下降了4%,這是因為資本或企業資產收入增長的速度更快。
但消費者物價的增長放緩意味著,就購買力而言,民眾所賺取的每一澳元的真正價值在上升,也就是民眾的財務狀況並沒有惡化。
研究報告還稱,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礦業的繁榮,因為礦山的開發帶來了更多的資本密集型生產。
資源業和建築業的產出價格上漲降低了勞動力的實際成本,以致實際薪資的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即勞動者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效率)的增長。如今貿易條件下降,勞動收入份額(即其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將上升。
但該委員會也告誡稱,如果通過薪資增長試圖恢復勞動收入份額,可能只會給就業和通脹及已經面臨調整壓力的行業帶來不良後果。
(責任編輯:李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