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14日訊】(自由亞洲電台)「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星期二在北京召開。統計顯示,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比例已佔到約6億網民總數的近80%。評論認為,中國媒體傳統的報道格局及輿論表達方式均面臨變革。
據「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發佈的消息,截至到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人數已到達5.9億,其中手機網民達4.64億人,約占中國互聯網使用者總數的近80%。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副主任彭波當天表示,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的增加正強化中國社會的動員組織能力,信息傳播速度也在大大加快,這對加強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表示,中國互聯網使用方式發生變化,反映了目前普通公眾對信息及網絡終端產品的市場需求:
「信息使用途徑是一個最好的、市場的反映,這個市場就是指信息市場以及表達的需求。所以,這本身就構成了市場上的信息交換。」
賈西津教授認為,中國雖具備龐大的人口基數但利用網絡獲取、交流信息,以及使用網絡的方式日趨靈活、快捷的原因,與中國特殊的信息傳播途徑有關:
「傳統的信息管理、尤其是政府的信息管理,還是非常計劃性的。 需要首先有終端,然後統一發佈。所以這樣人們能夠去尋求的方式就是,利用新技術實現他們的市場需求。如果我們正式的信息管理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話,那麼人們只能去尋找自己的替代方式。這種替代方式最好地和現代科技結合,就是移動性的包括象「微信」這樣接收和發佈平台。」
在廣州的唐荊陵律師則指出,中國網民總數中手機用戶佔到主導成分,這對中國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及民間輿論表達都是一場社會性的變革:
「中國互聯網早期,能夠使用互聯網的人是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好、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一些人士。但現在中國網民數量極大擴大,很多上網者變成了普通低收入的民眾。中國最近這十年當中,民眾收入發生了很大程度的兩極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國的傳媒和言論生態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唐律師指出,中國政府對於互聯網信息的管控方式,經過了其早期「防火長城」等集中對海外信息的屏蔽,而目前則轉而針對國內熱點事件及對發言者的言論刪除。目前中國網絡輿論的表達方式則更多是基於意識形態及傳播方式等兩方面的變化:
「現在網絡上的輿論基本是以推行普世價值、要求保護人權的呼聲為主,原有的一套意識形態在網絡領域是基本上破產的。傳統領域象報紙、電視、廣播、紙媒體,對民眾的影響會逐漸地削弱。」
出席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副主任彭波星期二當天,還就中國的互聯網管理表達了憂慮。他認為,手機等移動終端與用戶身份關聯性更強,發佈的信息均可溯源,由此有利於抑制違法信息的傳播。彭波還認為,由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目前網絡上的「垃圾和口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唐荊陵律師就此表示,當局控制互聯網信息的方式也正在隨著公眾維權意識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程度而發生變化。他認為,彭波的觀點更多是基於其自身的政治立場:
「認為民眾會吐口水或者散佈謠言,這個說法完全是對民眾的污蔑。一般民眾都是自己遭受冤屈之後,將自己的冤屈表達出來,很少有人會刻意捏造謠言。網上被當局認定為謠言的,往往是人們被當局侵害後構成人權事件,有關當局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聲稱是造謠的事件。所以,他(彭波)這更多是政治立場上的發言,而不是面對事實的。」
清華大學公共問題學者賈西津表示,基於中國網民成分及交流途徑等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國政府對於網絡信息的管理意識也需要與時俱進:
「對於政府的管理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是正常的、信息供需市場。政府需要管理的是什麼?我覺得,如果基於的是保障每個人的信息獲知和隱私平台,那麼這種管理相對而言就是適應這個信息市場的管理,就會變得非常通暢。但如果信息管理更多是基於政治管理,在這個層次上政策應盡量開放,能夠讓體制適應開放信息,而不是反過來要求大家的信息適應我們的政治正確性。」
手機上網用戶去年6月在中國首次超過了使用台式電腦的網民數量。僅僅一年,移動靈活的手機目前已成為中國民眾最主要的上網工具。此外統計還顯示,更適合手機網民交流的「微信」使用者在中國已超過4億,而新浪、騰訊等微博註冊帳戶目前均超過了5億。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何平的採訪報道。
(責任編輯: 林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