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巴羅莎的葡萄酒史

人氣 22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曉瀟澳洲阿德雷德編譯報導)南澳巴羅莎葡萄酒產區歷經百餘年的滄桑沉浮,成就了其今天在世界葡萄酒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1840年 — 1940年 百年創業

1842年首批來自西里西亞路德教派的農民和商人到達位於巴羅莎地區的Bethany.後,開始種植水果和葡萄,並發現生長於地中海地區的葡萄特別適合栽種於此。到19世紀90年代,這裡已發展起數十個酒莊,包括:Oscar、 seppelt家族的seppeltsfield,、Johann Gramp家族的Orlando、Samuel Smith家族的Yalumba、William Salter家族的Saltram和Johann Henschke家族的Henschke。到1929年,25%的澳洲產葡萄酒產自巴羅莎。然而,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葡萄酒銷量驟減。

40年代:戰後重建

二戰後,巴羅莎的英國後裔與德國後裔之間充滿著懷疑和不信任。而第一個葡萄酒節卻成功癒合了這些戰爭創傷,全新的合作模式替代了傳統零售店,葡萄酒行業的現代化也在悄然興起。 Johann Gramp家族的後裔Colin Gramp二戰結束後途經美國納帕谷(Napa Valley)時,觀察了現代化釀酒工藝,於1947年釀造出巴羅莎的第一桶特釀干紅葡萄酒Special Reserve Claret,他也因此被譽為巴羅莎的“現代葡萄酒之父”。

50年代:樂觀和創新

澳洲最著名的釀酒師Max Schubert在法國的波爾多(Bordeaux)旅行時,迷上了在橡木酒桶中釀造的赤霞珠紅葡萄酒(Cabernet Sauvignon)。 Max決定嘗試釀造口感香濃醇厚的西拉子酒,並選用大號美國橡木桶。 1951年,獨一無二的新澳洲風格紅酒(Grange Hermitage) 問世,並由此影響澳洲酒業長達60年。釀酒師Cyril Henschke緊隨其後,選用產於巴羅莎較為寒冷地帶產的西拉子葡萄,於1952和1958年相繼推出Mt Edelstone Shiraz和Hill of Grace Shiraz。而Colin Gramp在1956年推出的Orlando Barossa Pearl大眾款酒品,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60年代:冷靜而優雅

60年代無疑是屬於雷司令(Riesling)白葡萄酒的,釀酒師籍此把釀酒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Yalumba購買了位於擁有120年曆史的葡萄園Pewsey Vale,試釀雷司令和赤霞珠紅葡萄酒;Orlando推出Steingarten Riesling;Thomas Hardy & Sons推出了Siegersdorf Riesling。 1962年,Penfolds選用巴羅莎西拉子和庫納瓦拉赤霞珠紅葡萄,釀造出Bin 60A,此款酒品在澳洲獨領風騷50年。

這一時期,葡萄酒化學家們,如Ray Beckwith 和Tony KluczkoRay,在葡萄酒質量控制和技術革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代:繁榮和谷底

在澳洲葡萄酒貿易協會的大力推廣下,巴羅莎紅酒成為70年代的時尚。許多古老家族酒莊因資金周轉不靈,無法通過添置設備來擴大產量,從而滿足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他們學習引入機械化方式來採摘葡萄,以及採用滴灌方式來保證產量穩定。但個別不法商人成了害群之馬,來自Riverland的廉價葡萄被用來冒充巴羅莎本地的優質葡萄用來釀酒。

1975—76年間,紅酒市場突然跌入低谷,取而代之的是果味白葡萄酒,如Moselle和Chardonnay。

80年代:走出陰影

澳洲政府為扭轉葡萄供過於求的局面,引入了一個所謂“葡萄藤剷除計劃”—,即付錢給種植者剷除多餘的葡萄藤。這一舉措招致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早期拓荒者種植的百年西拉子和歌海娜(Grenache)老藤也難逃厄運,而這些老藤曾是巴羅莎引以為榮的財富。與此同時,房屋開發商在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也威脅著這一傳統的種植區。所幸一小群有經驗的釀酒師和從葡萄種植業轉行過來的釀酒人受到啟發,開始經營各自的小型酒莊,並取得初步成功。

90年代:回歸傳統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款濃郁型巴羅莎紅酒問世,人們自信地重拾傳統釀酒法。釀酒師的注意力回到了稀有的老藤上,同時他們對土壤類型、地質和微氣候對葡萄和酒產生的影響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一時期巴羅莎的酒品風格多樣、又極具巴羅莎地域特色,世界各地的愛酒人士對在橡木桶中釀出的西拉子酒的風味趨之若鶩。同時巴羅莎的其它傳統品種如Grenache、Mataro、Riesling和Semillon也廣受歡迎。

2000年:走向成熟

新千年即將到來之際,巴羅莎葡萄酒的價格被葡萄酒收藏家節節推升,在市場上屢創新高。一些來自低產老藤的稀有葡萄酒受到追捧,在美國的拍賣價格達到每瓶1千元,老藤結出的葡萄果實價格攀升到令人唏噓的每噸1萬元。911後,葡萄酒全球範圍內的供大於求、無規劃的種植和消費趨勢的轉變以及零售行業的壟斷經營導致整個行業的急轉直下。

21世紀的前十年裡,中小型酒莊漸漸成功建立起自主品牌,創出了各自風格迥異的酒品,並與葡萄種植者保持著相互信任的合作關係。巴羅莎新一代傳承人年輕力盛,作為50年代的革新者們的後代,他們全心致力於繼承和發展葡萄酒業。

2010年 — 2020年:巴羅莎浴火重生

新的十年充滿了希望。亞洲市場正在迅速崛起。如同先輩們當年在美國、歐洲推廣他們的葡萄酒一樣,當代的釀酒人將繼承先輩們的衣缽,只不過這一次他們大展宏圖的地方是亞洲。

(責任編輯:陳紫雨)

相關新聞
調出麻吉的味道 南澳酒莊鮮體驗
跟著神韻遊世界——澳洲(5)阿德雷得
南澳葡萄園有望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南澳巴羅薩葡萄酒榮膺國際酒賽3項大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