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蘇軾小時和黠鼠交手 他為何輸了?

作者:允嘉徽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20
【字號】    
   標籤: tags: ,

宋朝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被朝廷外放黃州後,自號東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蘇軾從小就嶄露頭角,才華閃耀。年少11歲那年,有一個晚上,他和一隻老鼠有一番「交手」,結局如何呢?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為這件事情,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記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事情始末——《黠鼠賦》前段(白話)

(文中的「蘇子」是蘇軾的自稱)

蘇子有一天夜裡坐在家中,忽然聽到窸窸窣窣的老鼠咬東西的聲音。
蘇子拍打了一下床几,老鼠受到驚嚇,停止了齧咬。然而,過了一會兒,他聽到老鼠又窸窸窣窣咬了起來。

蘇子感到奇怪,便叫童子拿來蠟燭照了照。發現了一只厚實的空袋子,窸窸窣窣的聲音就是從這空袋裡發出的。蘇子說:「哦,這老鼠原來是封在口袋裡不得逃脫呀!」

於是,蘇子打開袋看了看,然而,裡頭悄然無聲,好像什麼也沒有。
蘇子又舉起蠟燭往裡一照,搜尋了一下,結果發現袋裡有一隻死老鼠。
一旁,童子驚訝地說:「怪了!剛才老鼠還在咬東西,怎麼這麼快就死了?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鬧鬼嗎?」

蘇子翻袋子,把死老鼠倒了出來。沒想到「鼠體」一落地,竟然活蹦亂跳,瞬間就消失無蹤,即使再敏捷的人都措手不及做出反應。

蘇子看著老鼠逃跑的方向,不禁感嘆道:「這隻老鼠真夠狡猾的!被關閉在厚厚的袋子中,出不來,就故意發出齧咬的聲音來吸引人;故意裝死來製造脫逃的機會!」

「狡猾的老鼠」帶來啟悟

《黠鼠賦》開篇描寫黠鼠在袋中齧咬以及墜地脫逃的經過。在這一段裡,老鼠出場不多,但是從它齧咬的聲音、裝死和逃跑的一瞬,鼠體一閃即逝,「黠鼠」的形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蘇子的自語、和童子的對話,白描了人與鼠的「交手」的始末,生氣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橫生,毫無呆板的痕跡。

蘇子並未以罵一聲「狡猾的老鼠」作結,來自我釋懷,這只是他為後半之文詠物寓理做了鋪墊。那麼他是怎樣從這一番與老鼠的交手中找出人自己「智慧」的不足呢?

蘇子先是提問:「萬物之君」的「人」,怎麼會墮入一鼠的詭計中,被它的裝死愚弄,且最終讓它逃脫得逞呢?人的智慧何在呢?

接著,蘇子墜入假寐中,找出了自己受騙於老鼠的癥結。他形象化地描寫來自內心的聲音,並幽了自己一默:

人只是多學了那麼一點點知識,但離「道」還很遠哪。一個關鍵是「心不專一,易受外物左右」,因此,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偽裝死亡就能使人被它愚弄、受它支配!

接著蘇子的智慧幽默地「刺」了人不自知的盲點:「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他並自問:難道你忘了自己說的這句話了嗎?

就是說:人能打破價值千金的寶玉不動聲色,但卻在打破一口鍋子時失聲尖叫;人能夠勇搏猛虎,但卻在見到蜜蜂、蠍子時難免臉色大變,這是人心不專一之患呀!

心失於一而役於物

這是篇意趣很濃的小故事,文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趣味靈動。而且,文中既有「刺事」的內涵,又有佛家「萬物有靈」的佛理。

蘇子所悟「專一」之道,是不是令人警覺呢?最有智慧的人類,儘管可以「役萬物」,但若一心失於專定,還是難免被小老鼠所欺騙。換句話說,修煉本心若能致專一不為外物「假象」所動,則事成,否則,則事敗。人生的成敗亦在其中矣!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
附錄:蘇軾《黠鼠賦》

蘇子夜坐,有鼠方齧。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齧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於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齧而齧,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吾聞有生,莫智於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於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於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筆,記余之作。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看看這些故事,想想世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聚首,像不像是恩與債的交會呢?施恩與欠債都有報!萬物有靈,受人之恩湧泉相報。當下的善緣來自過往善行的善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