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5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嚴海編譯報導)現在亞洲各國再次大量舉債以推動增長,與美國和歐洲避免債務形成鮮明對比。一些經濟學家越來越擔心,亞洲的債務復興終將引發另一場危機。即使情況並非如此嚴重,至少會阻礙世界發展快的經濟體增長。
自1990年代金融危機之後,多年來亞洲各國儘量避開信貸。但當今整個亞洲大陸都出現了債務擴張情形。中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更加大興舉債;印尼和泰國的小商販們以及新加坡和香港的房地產投資者們紛紛增加其貸款數額。馬來西亞政府則用貸款建設新地鐵併發放現金給國民。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以政府和私人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而衡量,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已超過1997年水平。當時亞洲持續了好幾年的金融危機。現在大部份債務增長是過去四年積累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新數據顯示,在2012年年中,整體債務占GDP比例從2008年的133%上升至155%。
歐債危機的前車之鑑
雖然現在亞洲銀行和信貸市場比1990年代是發達很多,而且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為此類改進可以讓亞洲各國維持較高債務水平。而不妨礙經濟增長。但是在過去幾年中,信貸的快速且持續增長為歐洲等地的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在90年代末金融危機後,亞洲國家以高儲蓄率和穩健財務管理而著稱。這些國家依靠製造業和出口來推動其經濟增長。一直到2007年,私營部門債務與亞洲經濟增長保持大致相同的步伐。
金融危機促使美聯儲降息至歷史低點。亞洲各國央行也紛紛大幅降息。但與美國不同的是,亞洲消費者和企業卻渴望借貸。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們將資金從增長緩慢的美國、日本和歐洲,轉移至亞洲股市和債市,從而進一步推動亞洲經濟增長。
其結果是:亞洲的貸款變得異常便宜。許多亞洲國家一直利用它來推動經濟增長。這些所謂的發展中亞洲國家不包括更發達的日本和韓國等。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共政府宣佈了一個4萬億(兆)元(64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在2009年,中國的銀行貸款增加了33%,高於之前6年貸款年均增長僅為15%。
信貸擴張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全球金融危險過後,中國信貸增長速度還是高於GDP增長速度。由於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已不如以往,信貸擴張就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當中國2010年初試圖減緩信貸增長時,經濟增速下滑。
一個中國信貸增長的典型例子是:政府企業湖南高速公路公司為修建高速公路而舉債1740億元,主要來自銀行貸款。雖然上路的車輛增加了,但收到的通行費收入仍無法償還其貸款。該公司最近一年中靠發行債券來彌補差額。中國聯合資信評公司2月份報告中,該公司現金流問題。湖南高速公路公司則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沒有任何逾期貸款,並享有良好信貸評級。
另一個例子是:在2000年代中期,國有航運巨頭中國遠洋控股公司通過購買和租賃船舶而迅速增長。當金融危機襲來時,公司收入大幅下滑,從而從國有銀行大幅借款並銷售公司債券。在2012年,該公司債務總額上升至1,235億元。一名分析師Jon Windham表示:該公司由共產黨政府控制,所以迫使公司變小的「市場之手」則不存在。
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 Inc)董事朱夏蓮(Charlene Chu)稱,去年的經驗表明,中國不能放慢信貸增速,否則經濟增長放緩勢頭會加劇。中國第一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第四季度的7.9%回落至7.7%。
(責任編輯:王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