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食品博士林炎誠專訪

基因改造食品 停看聽

人氣: 15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天成紐約報導)提到「基因改造」(中國大陸譯為轉基因)食品,民眾可能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但是提到「蜘蛛俠」、「X戰警」、「綠巨人」、「蒼蠅人」等影視作品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詳,這些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主角都可以算作是變種人,也就是基因變異後的結果。那麼這些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有一天會不會因為人們食用「基因改造」食品而變成現實呢?著實讓人擔憂。

2013年3月8日,美國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宣布,將在五年內陸續在食品上標註基因改造(中國譯為「轉基因」)食品,給民眾提供更多資訊與選擇,預期未來將擴展至美國和加拿大共339家分店。Whole Foods Market因此將成為美國第一家採取這項措施的食品超市,這個事件也把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基因改造食品上。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食品博士林炎誠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基因改造」食品在美國稱為GM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在市場上愈來愈多,已經無法避免,民眾需要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從容面對。林博士希望有更多的食品商參與「Just Label It」(請予以標明)活動,讓民眾心裡有數,有所選擇。

非轉基因項目(NON-GMO PROJECT)網站圖片。

●「基因改造」好處立現,弊端未明

林炎誠回憶,有一年臺灣正值稻米將要收割時節,颱風夾大雨來襲。因稻莖沒有韌性,造成稻莖倒彎,稻穗泡在雨水裡發芽,損失慘重。此風災後,經品種改良,稻莖有了堅韌性,再不怕颱風,這是基因改造的一個例子。此外,在農場也用「雜交」方法研究出可抵抗某種病蟲害的侵蝕,並可增加生產量的稻米品種。還有,在園藝地做「基因改造」,使臺灣的水果產量大,種類多,又香又甜,讓人一看就猛流口水。

可以說上述例子是「基因改造」帶來的眼前能看到的所謂好處。那麼,「基因改造」食品是否也有弊端存在呢?很多消費者都認為,美國食品藥物局FDA不保證「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類健康沒有危害的風險,所以對「基因改造」食品有恐懼感。

「迄今為止,雖然還沒有基因改造食品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的充足證據,但是十年二十年後會不會出現問題呢?現在不得而知。不過,舉例來說,抗蟲的毒蛋白基因,蟲吃了要死,人吃了會怎麼樣呢?」林炎誠說。

持有疑慮的科學家指出,基因改造食品利用催生加速農作物的成長,可能使原有營養消失。或添加毒素、過敏原,導致人類在長期食用後身體賀爾蒙正常分泌的改變,進而破壞人體新陳代謝途徑,導致基因突變的機率上升,產生對食物過敏或免疫系統失調。有些科學家擔心,許多基因改造農作物都移植了抗蟲害的基因,可能產生新的過敏原、新的毒素、甚至可能製造一些抗藥性及難以治療的超級病毒,日後人們吃下這些基因改造的食物,也可能傳播有抵抗抗生素的細菌和病毒基因,進而抵禦抗生素的功能、以致得病時,抗生素治療失效而束手無策。

●「基因改造」四種類

林炎誠博士介紹,實驗室做「基因改造」食品有「插接外來基因入種子」、「插接同性質外來基因,取代原有的基因」、「把一組不良基因倒置後,再插接回去,使這兩組基因的功能互相抵制,而失去原來不良作用」、「使用小干擾RNA插接」這四種方式。

◆「黃金大米」種子裡的外來基因

其中,「插接外來基因入種子」包括兩類,插接「有毒外來基因」和插接「兩個無毒外來基因」。一種蘇雲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孢子時,會製造「伴孢晶體」。「伴孢晶體」含有蛋白質毒素,對昆蟲具有很強的毒性。生物技術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把製造蛋白質毒素的基因稱為cry 基因,從金桿菌分離出來後插接入黃豆種子、玉米種子或棉花種子內,使這三種農作植物在成長期內不會被害蟲破壞。現在「基因改造」黃豆種子、玉米種子、及棉花種子是孟山都公司的專利。但是這種插入有毒外來基因的產品,讓人們感到非常恐懼。

提到插接「兩個無毒外來基因」,就要提到「黃金大米」。「黃金大米」就是「基因改造」食品,因色澤發黃而得其名。「黃金大米」是用兩個無毒基因插接改造成的。一個基因從一種土壤細菌拿來,另一個基因從水仙花取得。研發公司正達Syngenta宣稱,跟普通米比較,黃金大米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可增加維他命A攝取。這種「黃金大米」曾在中國湖南省衡陽市一所小學找24名6到8歲的學生當「白老鼠」,每位學生每天午餐進食60公克「黃金大米」,連續吃21天,但是結果沒有明顯的有效,只是跟服用維他命A錠的效果一樣。不過,其副作用則不得而知了。這種拿孩子做「基因改造」食品實驗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在中國大陸監管不全的狀況下,「基因改造」食品問題的隱憂更甚。

◆鮭魚的冬眠基因不見了

第二種「插接同性質外來基因,取代原有的基因」的產品,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基因改造鮭魚」。鮭魚又稱三文魚,生長期間約30個月。因鮭魚在低溫下,「成長賀爾蒙」基因就會「冬眠」。相對下,大洋鱈魚不怕冷,在低溫下鱈魚的「成長賀爾蒙」基因不會「冬眠」。因此,麻省一家水產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就利用鱈魚的優點,從鱈魚取出不會「冬眠」的「成長賀爾蒙」基因插接入鮭魚卵內,取代會「冬眠」的「成長賀爾蒙」基因。這樣,「基因改造」鮭魚的成長賀爾蒙變成「全天候」,在任何溫度下皆有作用,使「基因改造」鮭魚的生長期間縮短至16至18個月,生長期間只有普通鮭魚的一半。
林炎誠博士提出,這裡有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這種「基因改造」的鮭魚是否會對普通鮭魚造成威脅?第二,同為「成長賀爾蒙」基因,我們吃鱈魚,為什麼不能吃「基因改造」鮭魚?第三,如適合人類食用,10年20年後,人類會出現病症嗎?

關於上述第二個問題,美國食品藥物局FDA稱,「基因改造」鮭魚吃起來跟普通鮭魚一樣,而且營養價值相同,所以美國食品藥物局FDA會准許商業化生產這種鮭魚。與此同時,「Just Label It」網站則呼籲消費者在今年4月26日前上網,要求美國食品藥物局FDA必須對這種鮭魚的標籤註有「基因改造」字樣,活動網址://justlabelit.org。

◆蘋果切開不變黃

第三種基因改造方法,是把一組不良基因倒置後,再插接回去,使這兩組基因的功能互相抵制,而失去原來不良作用。

林炎誠博士說,大家知道蘋果切開後會慢慢變褐色,是因為蘋果有一種酵素,稱為polyphenol oxidase。這種酵素一碰氧氣就變褐色,多種水果、蔬菜及馬鈴薯都有這種現象。加拿大卑詩省農業生技廠商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 Inc.開發出一種基因改造蘋果,據稱切開後數天也不會變褐色。這種「改良」的蘋果不添加任何外來基因,也不改變蘋果本身的成分。其原理是,取出蘋果內褐色酵素的這組基因,把基因排列組合翻倒過來,然後插接回去。這樣,一組基因是順方向排列,另一組基因是反方向排列,讓這兩個同樣的基因作用互相抵消排斥,所以蘋果碰到氧氣時不變褐色。

但是許多人都反對這種產品上市,且不說有沒有這樣做的必要,一般蘋果樹基因會不會被污染也令人擔憂。

◆「高精」小麥減少碳水化合物

第四種使用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插接的方法,是利用「小干擾RNA」暫時擋住「不良」基因的作用。不過,一旦小干擾RNA消耗盡了,就沒有阻擋的作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學者利用這種技術,擋住小麥生產碳水化合物的技能,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相對下「高精」小麥出籠。但這種改良方法還在麥田做實驗時,數位學者就迫不及待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表示強烈反對這種「基因改造」小麥。

●FDA不問不說 民眾籲標識清楚

林炎誠博士談到,「基因改造」食品在市面上越來越多,但是卻沒有明確地標籤。因為美國食品藥物局FDA認為,「基因改造」食品和一般的食品(即非基因改造食品)是「實質等同」的,因而對「基因改造」食品標籤,採取「不問不說」的政策,不要求產商在食品上標記是否含有「改造」基因的成分。FDA這種態度被很多消費者批評。

由於「基因改造」食品標籤不明,也讓很多食品公司開始發展「有機食品」標籤的食品,由於天然生長,產量少,導致這些產品價格偏貴,但是仍有不少民眾予以肯定和購買。美國食品藥物局FDA對「基因改造」食品「不問不說」,但卻嚴格把關「有機食品」標籤,委託非營利機構進行調查,標註有機食品的產品是否符合標準。

根據轉基因標籤項目﹐黃西葫蘆(yellow summer squash)是含有轉基因風險的蔬果之一。(攝影﹕蔡溶/大紀元)

林炎誠博士提醒,由於檢驗體制尚未健全,許多不法業者以平價的非有機作物,作為高價位有機作物出售,牟取不法暴利。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這種有機食品時,要認準「USDA ORGANIC」標誌。
有機食品USDA Organic標誌。(Getty Images)

2012年3月,美國康州通過法案,要求所有「基因改造」食品的標籤,必須標明是什麼成分和含量多少,以便消費者做知情選擇。加州也做類似的公投,但法案沒有通過。林炎誠博士希望美國有更多州都通過法案,也希望消費者上網支持「Just Label It」網站發起的活動,讓食品廠商清楚標識「基因改造」食品,讓民眾心裡有數,有所選擇。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