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只要有不如意的事,孩子就出手打人!甚至連父母都打?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A. 讓孩子知道只要「打了人」,就必須「馬上回家」!
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看到孩子打其他小朋友,媽媽斥責小孩「不可以打人」,被罵的孩子就哭了。然後媽媽便問孩子:「為什麼打人?光是哭媽媽也不知道你為什麼打人。好好說明理由!」當場亂成一團,難以收拾殘局。
這種時候,多數母親都希望孩子說出自己的心情。偏偏他就是因為說不出「想要朋友的玩具」,所以才打其他小孩,要是能說得出這樣的心情,就不會打人了不是嗎?父母像這樣會錯意的狀況非常多。
爸媽幾乎都沒教打人的孩子如何採取適當行動。想改善孩子的暴力行為,最有效的做法是不斷重複練習,練習與朋友互動、交涉,該怎麼說比較好。
孩子還小,不懂說出自己的「心情」
孩子和朋友搶奪玩具忍不住動手打人,首先要讓他向朋友道歉說「對不起」。催促孩子:「應該說『對不起』吧!」但孩子卻始終不願意道歉時,可以暫時不要處理,因為他總有一天能學會道歉。與其當場僵持不下堅持孩子道歉,我們還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把孩子帶到公園一旁,約距離三十公尺的位置,冷靜而堅決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要說『請借我』喲」。因為把孩子從遊戲場拉開到這麼遠的距離,孩子很可能會抗拒、大哭大鬧喊著:「我不要──!」但是看到孩子抵抗,父母便能更確信這個「帶離現場作戰」的方法有效。
如果孩子待在遠離朋友的距離,稍微平靜下來了,再讓他回到遊戲場。萬一他又打小朋友,就再把他帶到三十公尺外的位置,再一次冷靜而堅決地重複:「不可以打人,要說『請借我』喲」。此時情緒化地斥責孩子「要說幾次你才會懂?」是沒有意義的,只需把「打人」和「會被帶開遊戲場」之間連結在一起就可以了。
先把孩子「帶離現場」,再和他好好說
如果孩子號啕大哭到無法收場,就平靜但堅定地告訴孩子:「因為你打人,我們今天就先回家吧!」然後直接帶著孩子回家。這時即使孩子連忙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
如果已經告訴孩子「要回家了」,就執行到底吧!因為孩子可能隔天,就能懂得說「請借我」。孩子現在所說的「對不起」,不是向朋友道歉,純粹是因為他不想回家,所以才向媽媽說對不起。
只要能堅定地面對孩子這種行為,「打人」與「離開遊戲場」的後果連結就會更強,以後即使和朋友爭奪玩具,小孩就不會再打人,而是能夠直接以言語表達「請借我」了。
這個提問有件事很令人在意,那就是「不懂得口頭表達,立刻就動手的個性」。媽媽認為立刻動手打人是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下列這種可能喔。
可能父母本身沒有察覺,平常爸媽在孩子行為不當時,立即動手制止孩子的個案很多。事實上,曾經有來諮詢教養問題的媽媽,提出「我家的孩子只要不高興,就立刻動手打人」,而她在會客室等待的三十分鐘裡,卻打孩子的手要他安靜。
也就是說,父母等於示範了生氣時動手制止的行為,使孩子加以模仿。即使母親原本用意是想教導孩子,但卻成了錯誤示範,孩子只要不如意又不知如何處理時就打對方。孩子令人在意的行為,往往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
有時是爸爸出手打孩子,東方社會「嚴父形象」特別鮮明,父母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影響到孩子。說不定,兄弟姊妹之間也有動手打人的狀況。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