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職場壓力 憤怒員工以古怪方式離職

人氣 8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欣怡、葉澄旭編譯報導)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許多沮喪的職場員工以古怪的方式辭職,例如有人將自己的名片和促銷品用白色垃圾袋寄回公司總部。職場專家認為,這種超乎尋常的離職行徑可能是工作壓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社會上有許多人鼓勵這種激烈的行為,才使得越來越多員工藉由互聯網公開抨擊雇主並辭職。專業律師提醒職場員工,若為逞一時之快而採取挑釁的辭職行為,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前途,還會引起法律問題。

工作壓力是肇因

各行各業越來越多員工以奇特的方式辭職,包括速食店員工、記者、售貨員,甚至還有一位科技公司的執行長。這些採取古怪方式離職的員工,多數都是對工作感到灰心,終於無可忍耐而發怒。美國作家克里莫(Anne Kreamer)表示,很多人在職場上只能使用一半的資源,卻必須完成雙倍工作。這些人覺得被輕忽,已經到達忍受的臨界點,再也受不了!

北美招聘網站CareerBuilder去年夏末的調查顯示,40%的受雇者認為,過去六個月他們的工作壓力持續加大,20%的受雇者覺得已經疲憊不堪。據美國員工支援服務提供者Workplace Options的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員工認為,目前擔負的工作責任比2007年經濟衰退初期更多。70%的員工認為,工作量不斷增加卻沒有得到相對的薪資補償。

人力資源顧問朗沙(Peter Ronza)指出,因為工作壓力而選擇採用極端的離職方式,這是不明智的做法,會給人一種判斷力不佳的印象。同時這種負面的訊息很快就會傳到未來的雇主耳中,尤其是透過互聯網的傳遞。然而朗沙也承認,一般人面對不斷增加的工作量是很難保持平靜,真的會把人壓垮。

五花八門的辭職方式

拜科技進步之賜,如今員工們的離職方式真是五花八門:透過電郵將滿腹牢騷寄給公司在全球的電郵聯繫人,在臉書或推特散佈負面資訊,或者將影片上傳到YouTube並在部落格抨擊前任老闆。

賽爾曾在美國團購網站LivingSocial工作,辭職時他將名片和促銷品放在白色垃圾袋中寄回LivingSocial總部,並附上一張便簽寫著,「你們將業務部門的員工視為垃圾,你們要看著公司開始發臭了。」賽爾在臉書上張貼垃圾袋和便簽的照片,1,500多位臉書好友都知道他非比尋常的離職方式。

前年昇陽電腦公司(Sun Microsystems)執行長史瓦茲於甲骨文公司(Oracle)收購昇陽的幾天後,在推特發佈他的離職消息:「今天是我在昇陽的最後一天,我會懷念昇陽…。」去年九月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專欄作家保羅凱爾在他的專欄公開個人離職信,同時批評新任編輯。

有人支持誇張的離職行徑

員工公開發送離職通知的情形可能會持續發生,因為年輕的員工通常喜歡公開表達他們的不滿。克里莫表示,目前職場中的員工和老一輩的員工不同,他們在完全透明、社會關係密切的環境中成長,習慣於分享任何事情,沒有隱私,也不認為自己的言詞挑釁。這些員工之所以我行我素,有可能是因為社會上有許多人特別強調,甚至讚許這些激烈的行為。

23歲的喬伊帶著銅管樂團團員偷偷潛入他之前工作的普羅維登斯飯店(Providence hotel),就在他遞辭呈的同時團員們現場演奏塞爾維亞民謠,之後喬伊將這次戲劇化的辭職影片放在YouTube上供大眾欣賞。影片公開後數星期,喬伊陸續收到來自各地同樣對雇主不滿的勞工階層的加油與支持。喬伊的影片已被瀏覽超過280萬次,2萬人表示喜歡,超過4,600人都評論「喬伊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沒有做的事」。

前年夏天捷藍航空公司空服員斯雷特拿著啤酒,從緊急逃生梯滑下飛機後離職。許多網民紛紛表示對他的支持,時事評論者開始討論空中飛行工作的壓力,並指出這是斯雷特行為異常的導因。其次電視上有些誇大的真人秀節目,聲稱是真人真事,請素人演出一些荒唐的離職行為。

犧牲工作前途並引來法律後果

對職場的灰心,再加上使用社會媒體的便利性,使得公開辭職事件不斷上演,然而只為短暫發洩情緒的滿足感,卻可能造成長期的不良後果。職業生涯教練巴柏克(Barbara Babkir)表示,縱使譁眾取寵的離職行為一時能引人注目,藉以達到復仇的快感,但卻可能犧牲未來的工作前景。雇主們可能搜尋谷歌、人際關係網(LinkedIn)和臉書的個人檔案,藉以瞭解應徵者的背景,他們不太可能認同曾經公開抨擊前任雇主的人。

費赫爾律師(Kristine Feher)指出,這些以古怪方式辭職的員工,除了可能危及未來的工作機會,還可能牽涉法律問題。憤怒的員工可能會誹謗公司或洩漏公司機密,透過社會媒體發表的文字,雇主很容易就能取得證據。如果是藉由影片或電郵來控訴雇主,更容易被雇主以損害公司名譽或商譽提出控告。

雖然雇主必須克服一些法律障礙,例如必須確認員工的言論是個人觀點還是事實,但是透過電子媒體公開提出這種具有潛在危害性的言論,員工必定冒著極大的風險,這些言論將永遠存在網絡中,人人都可以看的到。

(責任編輯:葉澄旭)

相關新聞
人生的重建課:職場裡的投資(上)
人生的重建課:職場裡的投資(下)
上班族新職涯  融入有訣竅
數十萬男性進入零售業 搶走女性工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