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導)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很多被淡忘的歷史又被翻出來評說。近年來關於袁世凱是否是賣國賊,如何評價其功過,海內外學者都有了不同於中共幾十年宣傳的新解讀。近日,香港蘋果日報專訪了袁世凱的孫子、家住上海的袁家誠,他稱:歷史不能只由勝利者來書寫,應該還歷史以公道。
今年73歲的袁家誠,是袁世凱第10子袁克堅的兒子。他對百年來壓在祖父頭上的三項罪名極其不服,認為這只是後來勝利者強加給失敗者的不實之詞。這三項罪名包括:一,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二,派人刺殺革命黨領袖宋教仁。三,想當皇帝恢復帝制。為袁世凱公開鳴冤叫屈的不只是袁家誠一人,最近幾年包括大陸在內的不少學者都提出很多證據而得出類似結論。
只簽署了《二十一條》中的12條
袁家誠拿出有袁世凱硃筆批示的《二十一條》影印本,力證祖父蒙冤。「你看,事關喪權辱國的條文,我爺爺都打叉,拒絕接受。」「弱國無外交,當時情況下我爺爺已盡最大努力。」
很多史學家也同意這個觀點。胡適對從1915年2月2日開始、歷時105天的袁世凱政府與日本談判的評價是:「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南方週末》在「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一文中調查發現,1915年5月9日,在日本最後通牒脅迫下,袁世凱及其北洋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條》中的第一至第四條,此外刪除兩條,共一十二條。
5月25日在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後,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開會,通告此事並告知不得不接受的原因,他說:「……我國雖弱,苟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條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堅拒到底,盡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後通牒已將第五條撤回,凡侵主權及自居優越各條亦盡力修改,並正式聲明將來膠州灣歸還中國。在南滿雖有居住權但須服從警察法令及課稅各條亦與中國人一律。因此,與初案相比已挽回許多……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後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之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國民黨內部人員刺殺了宋教仁?
談到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袁家誠更是覺得冤枉:「我爺爺在世時就駁過這個說法。他要殺宋教仁,可以派人去南京殺,為甚麼要等他北上接我爺爺半路下手?那不是自找麻煩?宋自己也不信是我爺爺殺他,他的臨終遺言還是寫給我爺爺的!」
青年才俊宋教仁,是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領袖人物,是當時國民黨內與孫中山平起平坐的領袖。宋是國民黨內少數在治國安民理念、治國路線和袁世凱觀點類似的人,他反對暴力革命,主張推行憲政的議會競爭。宋教仁曾在袁世凱政府擔任農林總長,袁世凱對他很重視。在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並獲得國會選舉的勝利後,袁世凱想任命宋教仁為內閣總理,但不迷戀權力的宋教仁不幹。袁世凱放著競爭對手黎元洪、孫中山、黃輿不殺,又何必去殺一個不要權力的自己的支持者呢?
但宋在去北京見袁世凱的路上,卻被有毒的子彈害死,年僅32歲。出現如此之大血案,無疑對袁世凱政權很不利。聽到宋教仁被刺後,袁世凱痛心地說:「確唉!這事咋麼好!國民黨失去宋遁初(宋教仁),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而宋教仁的臨終遺言是給袁世凱的,「望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確立不拔之憲法,則仁雖死猶生。」可見宋對袁世凱的信任度、支持度和擁護度之高。
近年來,海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都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張永東在《百年之冤-替袁世凱翻案》一書寫道:「宋教仁血案的主謀很清楚,陳其美、應桂馨、洪述祖都是共進會成員,他們不滿宋教仁對國民黨的領導……」
想學君主立憲 糊塗登基?
說到袁世凱當皇帝,袁家誠指祖父是想學日本、英國君主立憲。「他認為由封建過渡共和,必將導致流血殺人,君主立憲可避免內亂。清朝覆滅後幾十年,中國社會動盪,戰亂不絕,已證明這點。當然,國人罵他也有道理,因為復僻不得人心,我爺爺下台後,後悔不已,鬱鬱而死。」
據袁世凱的秘書張一麟回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稱帝83天後不得人心,不得不讓他起草撤銷帝制的文告。「那天,項城(袁世凱)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燬。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矇蔽了』。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慾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嚐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嚐言及官階陞遷,二人 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有人說他是一念之差,當時有一部份社會精英認為君主立憲更適合中國的國情,而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並不矛盾,沒有皇帝的國家未必就能實行民主。退位後,患膀胱結石的袁世凱,在鬱鬱寡歡中死去,時年57歲。
功過任評說
外界評價袁世凱在軍事方面藝權均通,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朝一務實幹練的能臣,黃興曾致書袁世凱,視袁世凱為「中國之華盛頓」。從1903年起,袁世凱就開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
在經濟、教育和政治方面,他積極發展實業經濟,1905年他出面籌錢,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自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多家,民族資本工業得到長久的發展。袁世凱在遭譴歸隱之後還說:「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在袁世凱幾年的治理後,中央財政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餘兩千萬元。
在教育方面,袁世凱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他反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凡一國之盛衰強弱,視民德民智民力之進退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則必注重於國民教育。」
在稱帝之前,他對中國民主進程的推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袁世凱晚清時期高舉「立憲」的大旗,幾乎是孤軍奮戰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後,在他的襄助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才得以成立。
不過也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他完全沒有立場可言,僅僅是為了利益而投靠一方。
舊體制人的歷史悲劇
歷史學家辛灝年在點評《走向共和》這部大陸電視劇時,借用孫中山的一句話評論說,舊體制裡面出來的舊官僚,他們對於革命,對於民主,對於共和的難以透闢理解的特性,和他們對於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的無限戀情,決定了袁世凱這樣的舊時代官員的必然歷史命運。
辛灝年在最近辛亥百年巡迴演講中還指出,那些寄望於中共改革的人,就好比百年前希望清王朝改良一樣,所謂憲政改革,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舊思想決定了他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三國演義》中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壺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不過,歷史是面鏡子,人們能溫故知新,古今往事恐怕還不能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