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強子今高能對撞 台灣參與建制及分析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3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 30 日電)好事多磨,大約一年半前曾發生重大當機意外的歐洲大強子對撞機,今天經過些許延宕後,終於在台北時間今晚成功完成質子束對撞,產生七兆電子伏特的反應。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同步觀察對撞過程的台灣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陳凱風表示,他感到興奮,質子束實際在偵測器的中心點對撞,撞擊後的形狀像煙火一樣美麗,比前一次產生 2.36 兆電子伏特對撞能量時,還要花俏可觀。

陳凱風是參與大強子對撞機高能量對撞計畫的專家成員之一,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助理研究員郭家銘、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等專家成員今天也都在國科會觀察對撞實況。

台灣團隊在國科會的支持下,從 1999 年開始加入大強子對撞機 (LHC) 計畫。中央研究院團隊參與了四個主要實驗中的 ATLAS 實驗,台灣大學與中央大學團隊則加入 CMS 實驗,各自負責建造部分的探測器。

中研院並建立網格中心,成為支持 LHC 計算的全球 11 個 Tier 1 中心之一,也是亞洲唯一的 Tier 1中心。隨著 LHC 加速器的完工,各個探測器均已建造完成,台灣團隊所負責的部分,也都圓滿達成任務。

中央研究院網格計算團隊從 2002 年開始參與全球網格計畫,在行政院國科會大力支持下,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及中央大學物理系共同合作,以超高穩定的資訊系統與優異服務品質,獲得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 (CERN) 與全球網格計畫 (WLCG) 會員國的認可,在 2005 年 12 月正式成為全球 11 個之一,也是亞洲唯一的第一層網格中心 (Tier-1 Centre)。

2009 年在台灣的網格中心創下 Tier1 中心與歐洲間網路點對點資料傳輸速率達到 9.2 Gbps (意即於一秒鐘內傳送二套大英百科全書 )的重要里程碑。此紀錄不僅是台灣學術網路史上創新之紀錄,亦創下全球學術網路史上傳輸距離最遠、資料傳輸速率最高的記錄。

隨著硬體工作的完成,台灣團隊也逐漸將工作重心轉向數據分析與物理內涵的研究。今天 LHC 開始 7 兆電子伏特對撞後,新的物理現象隨時可能發生,台灣團隊繼在硬體的貢獻之後,期盼能在物理分析上有優秀的表現。

國科會今天舉辦大強子對撞機啟動高能量對撞記者會,並與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同步連線,觀察 7 兆電子伏特的反應,預期在 2013 年達到 14 兆電子伏特對撞能量。

大強子對撞機可加速次原子粒子接近光速,然後操作粒子進行每秒 6 億次的撞擊,科學家預期從這些衝擊產生的資料數據,將可模擬造成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以及了解構成宇宙大部分的「暗物質」等。

相關新聞
太誇張!大強子對撞器 因麵包屑故障
歐洲對撞機首次捕捉到高能量對撞
大強子對撞機啟動漸入佳境 達創紀錄能階
大強子對撞器小檔案:史上最大最複雜機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