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7日訊】李安導演的功夫片“臥虎藏龍”風行歐美,在歐美的成功令人瞠目,唯獨自家–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觀眾對它卻反應冷淡。時報說,問題之一恐怕是周潤發、楊紫瓊的魅力再大也抵抗不了香港、中國大陸觀眾的某种厭煩感–已經習慣并喜歡上成龍式的超級充滿槍戰、打斗場面的觀眾沒有耐心對待李安式對傳奇劍客的磨難的審視,而此种審視又是悶悶不樂、滿是沉思式的。
紐約時報報道說,“臥虎藏龍”已經成為美國歷史上票房最成功的外語片。至2月25日,票房總共已達到8千1百万,而突破1億似乎也在預料之中。1998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并創當時最佳外語片票房記錄的“Life Is Beautiful”的票房也只是5千7百万。
“臥虎藏龍”連奪各种電影大獎。它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獎,獲得英國影視藝術學院獎14項提名、并最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等4個獎項。2月13日獲得奧斯卡10項提名,僅次于“Gladiator”獲得的12項提名。
然而,盡管李安是台灣出生,盡管“臥虎藏龍”獲得10奧斯卡提名、而其中獲提名的三人是香港居民、另一人常駐香港,盡管該片是一古代中國為背景,劇中人物說的是漢語普通話,“臥虎藏龍”在自家□中國大陸、及功夫片誕生地香港得到的反應卻迄今未能熱烈起來。
“臥虎藏龍”在香港的票房只有2百万,在中國大陸只有1百30万,落后于美國片“不可能的任務第二集”等等影片。《紐約時報》記者說,在香港,沒有多少人排隊看它,而在北京上海,放映該片的影院大多是只坐滿了一半觀眾。
“臥虎藏龍”制片人之一的James Schamus說,“臥虎藏龍”風行亞洲其他地方–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在中國票房不佳是因為在該片在中國上映之前,盜版CD已充斥了中國市場。對有人說,對于亞洲觀眾,該片并非什么成功而能造成轟動的影片,他反駁說,如果沒有盜版,即使該片沒有在西方上映過,在亞洲也會獲得巨大成功。
時報說,但是,這仍然難以解釋該片為什么在自家受到如此冷淡的反應。時報說,要知道主演該片的兩名演員–周潤發、楊紫瓊都在香港票房最佳的演員之列,周潤發到北京拍攝該片時被影迷團團圍住求一簽名,迎接周潤發到達的大廳因此不得不關閉45分鐘。
時報說,問題恐怕是周潤發、楊紫瓊的魅力再大也抵抗不了香港、中國大陸觀眾的某种厭煩感–已經習慣并喜歡上成龍式的超級充滿槍戰、打斗場面的觀眾沒有耐心對待李安式對傳奇劍客的磨難的審視,而此种審視又是悶悶不樂、滿是沉思式的。
時報說,一名香港觀眾說,“臥虎藏龍”中“打斗場面不足,枯燥乏味”,“對于美國觀眾,在屋頂、樹木上奔來跑去可能很新鮮,但在香港,我們見得多啦。”而香港電影檔案館的歷史學家Law Kar說,“臥虎藏龍”中,觀眾等了足足15分鐘,才見到第一個打斗場面,而這第一個打斗場面卻又是芭蕾舞式的追逐,沒有任何自動武器式的東西。他說,“在中國功夫片中,導演不能讓打斗的節奏慢下來,而是跟進更多的打斗”,“李安知道如何將內在的劇情同外在的劇情交織在一起,但那是好萊塢的東西。”
Law說,“臥虎藏龍”是對香港觀眾口味的挑戰。他認為,該片是對台灣導演King Hu的一种敬意。在1975年拍攝的“A Touch of Zen”中,Hu開對武術進行詩歌般敘述之先河,他對武術的敘說同香港目下的功夫片毫無共同之處。
在戛納電影節上,“臥虎藏龍”中李慕白(周潤發)同玉蛟龍(章子怡)在竹林頂的斗劍場面得到觀眾起立鼓掌,但在香港、上海卻導致觀眾的嘲諷似笑聲。香港電影評論家協會的Stephen Sze說,“對香港觀眾,那個場面太夸張了”,“几乎有些荒謬。年輕觀眾想看的是更現實的功夫。”
時報說,“臥虎藏龍”在香港沒有在歐美般的吸引力可能更多的是說明香港電影、而不是該片自身的亂糟糟的特性。時報引述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授David Bordwell的話說,“香港的電影如同中國菜,他們把很多東西扔在一起。有些東西很有味道,但西方人卻可能不會認為這是緊湊的拍攝電影之途。”
香港、中國大陸有些人認為“臥虎藏龍”是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對此,該片的制片人之一William Kong說,“臥虎藏龍”既沒有迎合東方觀眾,也沒有迎合西方觀眾。他說,他曾慫恿李安將打斗場面拍攝得更加血腥些,以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被李安拒絕;當一些愿意投資的投資人要求將該片以英語配音時,李安也同樣予以拒絕。Kong說,“如果以英語配音,該片的票房可能更好,但李安不想被人嘲笑為迎合西方人。”
Kong說,“臥虎藏龍”在香港票房不佳原因之一是該片在香港上映時,正值香港電影業陷入低谷之際。他說,該片的錄像帶、光盤銷售很好,“臥虎藏龍”最終將創造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