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雄市是该省的古代名城之一,也是宋、元、明、清州府所在地。目前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砖塔“三影塔”,原是“延祥寺”的建筑之一,原名“延祥寺塔”。据说,其塔能在光滑如镜的延祥寺寺壁上,反射出一影朝上,两影倒悬的三个塔影,故改名为“三影塔”。可惜寺院已毁,由光线折射而显现的“一塔三影”的奇观也随之消失了。
列为南雄六景之一的“阴晴塔影”─“三影塔”,因塔有三影而得名,而且传闻颇多。《直隶南雄州志·古迹略》记述“阴晴塔影”中记载:在延祥寺中,祥符二年(已酉年),有一异人建造了一座塔,其塔不管睛天还是阴天,庙堂的壁上都可反射出三个塔影,一影向上,两影倒悬。传说,如果影塔照在厅堂则为吉兆,照映在寺壁则为凶相。因此,塔被称为“三影塔”,庙堂被称为“三影堂”,“三影堂”早已不复存在,但“三影塔”却屹立至今。
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丘浚,景泰丙子年(公元1456年)作《延祥寺浮图记》一文中记载:“延祥寺在南雄府治东二里,宋大中祥符间僧祖善始建。寺有浮图盖自孙吴时僧康会创于金陵始,及晋南迁,重加修饰,天下仿而为之。于是,下至偏州小邑,无不见之以为标表焉。”
三影塔已有近千年了,为何有三影,旧志并未记载。从三影特性上,根据光学原理推测,塔的一边必有两口水塘。《延祥寺新创弥陀殿观音记》碑文云:“塔后余地旧为旷芜之场,僧阘教庳,丛林湫隘”。此地很可能旧为水塘。而且两塘与一塔成一直线时,当太阳与塔、塘形成一直线时,在一定角度上就能在壁上出现三影,一影为直映于壁的塔影,塔尖向上;二影为两水塘中的倒影反映于壁,塔尖向下。因为一年四季大阳位置不同,故太阳与塔、塘形成直线的时间、角度也不同,所以有时三影在厅堂,有时三影在房室。
塔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在明朝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重修过。三影塔与六榕花塔均采用了“穿壁折上式”,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建筑结构。
“三影塔”是比“六榕花塔”早百年建造北宋早期砖塔。
三影塔为楼阁式砖塔结构,塔形平面为六角形,共9层,加上仿宋代贯珠形的铸铁塔刹顶,总高50、2米,构建特殊。塔内设有木阶梯,塔身每层均伸出飞檐和栏杆,飞檐的梁头上都悬挂着一只铜钟,全塔共有48只铜钟。每上一层均须钻出塔门,绕塔身外壁的回廊一段,才能进入另一塔门,可逐层再向上攀登。
塔檐上每条檐脊的端部,各蹲伏着一只酱红色的陶制貔貅。传说中,貔貅是一种形似虎、毛色灰白的猛兽。古时候常用它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关于三影塔的陶貔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隐居在始兴的傅大士那里读书。有一年,始兴、南雄一带流行瘟疫,死人甚多,治好这种病,得用貔貅角磨水喝才行。
萧统为了治病救民,奋起追瘟,从始兴追捕一只貔貅追到南雄的瑞应山,直追到“三影塔”下才把貔貅抓住,斩去它的角,磨水给民众治病。百姓得到了救治,这样很快就扑灭了这场瘟疫。萧统因劳累过度不幸病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心地仁慈的太子,便在瑞应山前建了延祥寺来祭祀他。到了宋代建塔的时候,又将陶制貔貅放在檐角,也为了寄以祛灾托福的心愿。
“三影塔”饱经风雨雷击,数度火灾,塔顶早已倾倒,塔身也残破不堪。
自1982年,经过一年多的重修,目前“三影塔”仍旧保留了宋塔特点,古风犹存。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