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南雄市是該省的古代名城之一,也是宋、元、明、清州府所在地。目前廣東省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磚塔「三影塔」,原是「延祥寺」的建築之一,原名「延祥寺塔」。據說,其塔能在光滑如鏡的延祥寺寺壁上,反射出一影朝上,兩影倒懸的三個塔影,故改名為「三影塔」。可惜寺院已毀,由光線折射而顯現的「一塔三影」的奇觀也隨之消失了。
列為南雄六景之一的「陰晴塔影」─「三影塔」,因塔有三影而得名,而且傳聞頗多。《直隸南雄州志·古跡略》記述「陰晴塔影」中記載:在延祥寺中,祥符二年(已酉年),有一異人建造了一座塔,其塔不管睛天還是陰天,廟堂的壁上都可反射出三個塔影,一影向上,兩影倒懸。傳說,如果影塔照在廳堂則為吉兆,照映在寺壁則為凶相。因此,塔被稱為「三影塔」,廟堂被稱為「三影堂」,「三影堂」早已不復存在,但「三影塔」卻屹立至今。
明禮部尚書、大學士丘浚,景泰丙子年(西元1456年)作《延祥寺浮圖記》一文中記載:「延祥寺在南雄府治東二里,宋大中祥符間僧祖善始建。寺有浮圖蓋自孫吳時僧康會創於金陵始,及晉南遷,重加修飾,天下仿而為之。於是,下至偏州小邑,無不見之以為標表焉。」
三影塔已有近千年了,為何有三影,舊志並未記載。從三影特性上,根據光學原理推測,塔的一邊必有兩口水塘。《延祥寺新創彌陀殿觀音記》碑文云:「塔後餘地舊為曠蕪之場,僧闒教庳,叢林湫隘」。此地很可能舊為水塘。而且兩塘與一塔成一直線時,當太陽與塔、塘形成一直線時,在一定角度上就能在壁上出現三影,一影為直映於壁的塔影,塔尖向上;二影為兩水塘中的倒影反映於壁,塔尖向下。因為一年四季大陽位置不同,故太陽與塔、塘形成直線的時間、角度也不同,所以有時三影在廳堂,有時三影在房室。
塔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在明朝正統十一年(西元1446年)重修過。三影塔與六榕花塔均採用了「穿壁折上式」,是一種相當先進的建築結構。
「三影塔」是比「六榕花塔」早百年建造北宋早期磚塔。
三影塔為樓閣式磚塔結構,塔形平面為六角形,共9層,加上仿宋代貫珠形的鑄鐵塔剎頂,總高50、2米,構建特殊。塔內設有木階梯,塔身每層均伸出飛簷和欄杆,飛簷的梁頭上都懸掛著一隻銅鐘,全塔共有48只銅鐘。每上一層均須鑽出塔門,繞塔身外壁的迴廊一段,才能進入另一塔門,可逐層再向上攀登。
塔簷上每條簷脊的端部,各蹲伏著一隻醬紅色的陶制貔貅。傳說中,貔貅是一種形似虎、毛色灰白的猛獸。古時候常用它來作為軍隊的稱呼。關於三影塔的陶貔貅,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隱居在始興的傅大士那裡讀書。有一年,始興、南雄一帶流行瘟疫,死人甚多,治好這種病,得用貔貅角磨水喝才行。
蕭統為了治病救民,奮起追瘟,從始興追捕一隻貔貅追到南雄的瑞應山,直追到「三影塔」下才把貔貅抓住,斬去它的角,磨水給民眾治病。百姓得到了救治,這樣很快就撲滅了這場瘟疫。蕭統因勞累過度不幸病故,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心地仁慈的太子,便在瑞應山前建了延祥寺來祭祀他。到了宋代建塔的時候,又將陶制貔貅放在簷角,也為了寄以祛災托福的心願。
「三影塔」飽經風雨雷擊,數度火災,塔頂早已傾倒,塔身也殘破不堪。
自1982年,經過一年多的重修,目前「三影塔」仍舊保留了宋塔特點,古風猶存。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