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就在大同市应县“佛宫寺”内。“佛宫寺”原是一座很具规模的寺庙,现已塌陷损毁,独留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佛宫寺”是辽代萧太后之父,萧孝穆(陈六)为了替太后宣扬功德主持兴建的。
已近千年,这座佛塔至今安然无恙,创中国建筑史上抗震、避雷、防腐等多项奇迹。
木塔塔高67.31米,直径30米,其中塔刹高约10米,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端立一制作精美的铁刹,与塔身型式协调,使木塔更显宏伟壮观。塔的每层檐下系有风铃,风吹铃动,响音悦耳。整个塔身古朴中见典雅,既粗犷又玲珑。
建筑特色
它是历史上最多创新的木塔,立面重檐,也就是塔的外形为5层6檐,内夹有四级暗层,谓之“明五暗四”,整体应算是9层的塔。
各明层的外柱,均筑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且向塔心收缩进半柱径大小,使塔身外观轮廓,构成优美的曲线弧度。塔身式样繁复,建筑结构精巧,设计严密,使得整座塔的比例适度优美,巍峨壮观又不失端庄秀丽。
在整体建筑结构方式上,一改过去以“中心立柱”的方式,而采用了“双层环形空间”的构架。这种方法延续至今,被高层建筑所采用。
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内外两道八角形结构框架,用大梁和斗拱互相拉结,柱头间有一些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全部用纵横交错的主柱、木环、斗扶、深架与斜撑相互搭连,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
全塔没有一钉一铆,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每层外有24根,内有8根木柱,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木塔精巧的结构,恰恰对木塔是最为致命的伤害。木塔的双层套筒状设计,内环有8根柱子,外环却有24根柱子,每环都用木枋连接后,就构成了两道八角形木环。巧妙的柱网布局,采取建筑学上“侧脚”和“生起”的技术,降低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如此一来,内环的每根柱子都承受了外环3根柱子所带来的压力。但由于这种设计,重量全部落在塔一二层的内环木柱上了,经时间的变迁,造成了内环木柱及梁枋,产生横向和纵向的变形,以至于损坏。
它是运用最多斗拱的木塔,集各种斗拱式样于一体,由底层至顶层,用了复杂而精细的54种斗拱,显示了斗拱在楼阁建筑中的重要性,以及灵活应用性,每座斗拱都呈固定的组合形式,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筑成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在单一建筑上,使用如此多种类的斗拱,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文物瑰宝
第一层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内外柱间,是朝拜礼佛的通廊,中心佛堂上,有一座极为高大的释迦牟尼佛金色塑像,其顶部装饰有精美的藻井,有天高莫测之感。门额及门廊两侧墙绘有华丽的壁画。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色彩艳丽,型态庄严。底层壁上满布飞天画像,神采奕奕、活泼丰满,反映了辽代高水准的艺术成就。
第二层由于八面来光凌空,使塔内外景色连通,中设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依次排列,姿态生动,面貌庄严。
第三层塑四方佛,佛面向东南西北各方。第五层中央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八方分坐八大菩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是辽代雕塑的佳品,佛像的神态慈祥庄严。
室内空间设计匠心独具,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感来布置塑像,藉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殊胜感受,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完美的结合。
与木塔齐名的是,在1974年维修木塔8年期间,在塔内主佛胸膛内发现了一批含经刻、写经、木版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的辽代文物。尤以辽刻彩印,为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古物。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甚至长达30多米,实属罕见。
木塔之谜
应县木塔是人类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它的抗震、避雷、防灾、防火能力,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塔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中国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木塔,这座九层宏大建筑建成几十年后即被焚毁,独留千古遗憾。
洛阳永宁寺塔,高四十九丈,有中国古代摩天楼之称,该塔仅存十五年,便被雷电殛中,毁于火灾,令世人惋叹。还有许多古塔,终因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而惨遭灭顶之灾。
不腐之谜
据说,古代应县的土地上覆盖大量林木,为造塔提供了良好条件,所用木材主要为华北落叶松以及槐树、榆树,光建木塔就用了七千余立方米木料,约2600多吨重,整个塔身自重达5700多吨。
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干旱少雨的缘故,风沙对木料的变质,不会构成重大的威胁。这可能是木塔历千年而不腐的最主要原因。
坚固之谜
在一九二六年的军阀混战中,此塔遭受到二百多发炮弹的轰击,只毁坏一些斗拱和檐柱,塔身坚不可摧。
木塔的最下层为高4.4米的砖石基座,分为两层。其体形巨大坚实,承载着全塔重量的作用。据近年的勘测,木塔的沉降率均匀,未见发生倾斜和折沉,足见塔基工程和施工质量之高超。因此它能抵御强烈的地震和战火的摧残,千年来仍傲视苍穹,坚如磐石。
但木塔为何会自动灭火,至今原因不明,成为难解的历史之谜,一直是全球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关注的焦点。
抗震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元顺帝时,当地曾发生过六点五级大地震,余震连连,塔旁房舍全倒塌损坏,而木塔巍然耸立。
明王朝时,该县发生九级强震,顷刻间数千人亡,房倒屋坍,景像一片废墟,而木塔幸逃劫难,依然完好无损。
据分析,应县木塔抗震力强的原因首先是采用多层框架,近似现代建筑的圈梁,是一种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其次是每组斗拱,扮演着弹性节点的作用,当受到外力后,能减轻冲击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整体构架中所有节点是以卯榫结合,固具有一定的柔软性。
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易变形,又有恢复原状的能力。
综观种种抗震原因,是因为该塔从地基处理至塔身结构皆具防震、抗震功能,因此木塔才能屹立千年。
防雷之谜
纵观古塔建筑,当时大多数高层建筑常因雷击而毁坏。如公元833年,北京“法源寺”五层木塔因雷击起火。开封“佑国寺”铁塔,原是木结构塔,公元1104年也因雷击而焚毁,如今的塔是重建的。
原来在木塔塔顶立一铁刹,为铁杵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合制成,中间有一根铁轴,插入梁架之内,周围的八条铁链,构成避雷设施,帮助木塔免遭劫难。
匾楹联碑刻艺术
有53面珍贵牌匾、6幅楹联和一些碑刻现存塔上和大寺门牌楼。历史上帝王将相、翰墨幽香的骚人墨客、学者、佛门弟子们,以牌匾楹联碑刻的艺术形式,对木塔的赞颂,把古塔衬托辉映得更加辉煌绚丽。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路过此塔时,驻宿应州,登城游赏,亲题“峻极神工”的横匾。木塔的确堪称此誉,充分表现了三晋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上木塔来宴请有功的将官时,题下“天下奇观”一词。
木塔浓厚的文化背景,将唐末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乃至今,千年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建筑奇迹“天下第一塔”
木塔的设计,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运用传统建筑技巧,严谨的设计,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功能、技术和造型艺术取得完美统一。
木塔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匠师们在结构组成、力学平衡等方面创造的伟大成就。显示了古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
山西应县木塔,是一座异彩缤纷的艺术博物馆。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