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国相声史《相声名段之杰作探源》( 一 )

单口相声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单口相声《测字》︰
在传统相声中,《测字》是专门揭露江湖术士、庸医、骗子他们坑、蒙、诈、骗的卑劣伎俩的,着重戳穿社会上测字卜卦的真相,至今在某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这段相声是前辈艺人在观察分析、实际体验上提炼出来的;清末,相声艺人“撂地”作艺,附近就有算挂、测字的,常常“耳鬓厮磨”在一起,对那套骗人的伎俩暸如指掌,于是前辈艺人编成相声、加以讽刺。但是内容既有揭穿骗人内幕的一面,又有宣扬测挂灵验的一面,也就是说,刚开始最初的版本是正反说法并存的。

到了1956年,因应中国社会须处处符合“无神论”的思想,刘宝瑞对此进行了加工整理,在相声《测字》里,把测字所谓的本事,演译为全靠猜谜式的揣度情理,在意识形态上,全盘否定任何超自然的部分,将这些全部归属为“骗人的勾当”。

呼应《江湖丛谈》中也指出︰“相面测字的生意人,猜测人的穷富绝不以衣帽取人。因为在过去时代,乡下土财主有的顶多穿件灰布皮袄,在衣着上一点也不阔绰;而那些冬穿水獭夏穿稠的人,有一部分正是搞坑蒙拐骗的贼盗。再有,结婚早的人家里都富裕,三十五岁以后才结婚的肯定家里比较穷,是靠自己自立后才结婚的。生意人管这些人叫做‘人情世态社会学’,靠口巧舌能来蒙骗人。”

*单口相声《借火儿》︰
因为政治意识的绝对沁入,中国人民在近代舍弃了尊崇天地鬼神的中华传统思想,几乎所有的民间演艺内容,也都有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1962年3月,《不怕鬼的故事》出版,当时的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也举办了一场“无鬼论”相声晚会,演出七段相声;《借火儿》也是单口相声其中的一段。《借火儿》原来题为《挂尸》,“垫话”是由父子俩半夜走黑胡同,疑心生暗鬼,闹了误会开始。进入“正话”又讲了看街的王三被“可恶的资本家”放高利贷盘剥而上吊自杀,一个过路人夜里看见鞭杆子香的火亮,却不知道那香是在死尸手里攒着的,于是凑近借火点烟,闹了场自己吓唬自己的喜剧。

*单口相声《打油诗》︰
所谓“打油诗”,就是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受旧体诗词平仄韵律的限制,相传是唐代文人张打油创制的,故称“打油诗”。

这是段“文哏”相声,就像古已有之的文字游戏一样,例如唐李肇在《国史补》一书里就介绍过诨语、歇后语、讹语影带、咏字、隐语、寓言、诙谐等文字技艺。宋代的“风俗书”里也介绍过合生、说诨话、打调等供人谐噱的文字游戏。

单口相声《打油诗》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举凡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个共同点,就是赞扬憨厚老实的人,批评和讽刺奸诈油滑的人。不好的人总想要耍小聪明,达到利己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往往以弄巧成拙告终。《打油诗》也是这样,它描述性格不同的兄弟四人;老大忠厚,老二老实,老四不但老实,而且不爱说话,唯有老三最奸滑。

在赴京赶考的路上,有一次吃饺子,老三提议即兴作打油诗,想借“一个字吃一个饺子”的规矩,捉弄老四。谁知老四在老大的启发下,口若悬河,滔滔不断,使老三的花招彻底失败。

﹙待续﹚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相声里的“现挂”有两类;一是根据时代背景,事先略作准备,上台加以发挥。另是事先没有准备,台上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艺人称之为“撞出来的包袱”。此外,甲或乙临场发现对方出了差错,即时予以提醒或弥补,也属于现挂。
  • 相声演员上台表演,常常结合前场演出情况随便议论几句,以便稳定观众的情绪。
    即兴创作的“现挂”反映了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相声必须爱观众之所爱,急观众之所急,代表他们的意愿,反映他们关心的时事问题和生活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共鸣”,正是一切艺术形式特别是喜剧艺术,取得成功的前提。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相声的“说”、“学”、“逗”、“唱”,与“全堂八角鼓”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全堂八角鼓”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将对“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相声说学逗唱的影响,略做介绍。
  • “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清初,北京盛行高腔,并有“八角鼓岔曲”即源于高腔脆白的说法。
  •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讴》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间艺人在杂耍馆作艺的情形︰“万年茶社好风光,杂耍纷陈欢乐场。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声接上画眉杨﹙人名﹚。”诗下有注︰“万年茶园,在鼓楼前,常以各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场供应。碟子李,画眉杨,皆杂耍中著名专精一技之人也。”

    这里提到的“象声”,就是后来单口相声的一种。

  • 民间艺人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论“撂地”还是茶馆、书场,哪里挣钱多就奔向哪里。张笑侠﹙人名﹚《相声总论》载云︰“相声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会中有,外间少见。后来学者众多,堂会又少,实在不足维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说。又过了几年,便跑到天桥地场上说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们说相声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实,从子弟票友转变为自食其力的艺人,和流落街头的“叫花子”完全是两回事。

  •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 有关滑稽的演出诞生于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宝林在表演“卖梨膏糖”时,说唱朝报新闻添加笑料而成。随后,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丰富了这种单人滑稽说唱,并由地场转到戏园子,称之为“小热昏”、“独角戏”。1920年流传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独角戏,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个班社。
  •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