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一、快而不乱︰
就是语言台词快了,让人家听着也是这么清晰,这才产生美感,让人听着爱听。
二、慢而不断︰
就是台词慢而戏不断。有时候有静止动作,但观众一声不响,在注意听着、看着、在欣赏。
三、生而不紧︰
就是段子还不太熟时不要紧张,更不要让观众替你揪心。
四、熟而不油︰
就是无论多么熟,演出时不要油滑,您当熟的听,我当新的演,严肃认真,永保艺术青春。
*保存柳段︰
今天保存下来的传统“柳活”,包括小段还有34段,计有《全德报》、《黄金台》、《卖马》、《洪羊洞》、《闹公堂》、《四大须生》、《杂学唱》、《黄鹤楼》、《汾河湾》、《阳平关》、《珍珠衫》、《捉放曹》、《武松打虎》、《串调》、《罗成戏貂蝉》、《焦赞打严嵩》、《山东二黄》、《文昭关》、《学坠子》、《学评戏》、《学梆子》、《学大鼓》、《改行》、《铡美案》、《群英会》、《过关》、《炸酱面》、《找调》、《卖包子》、《忘词儿》、《学货声》、《大登殿》等等。
*作品介绍—《空城计》︰
侯宝林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早期常常有一些市民观众喜欢窜到后台,找演员攀谈。看他们耸肩缩背,不熟装熟,海阔天空,不懂装懂。他就把《空城计》里的“我”塑造成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用自嘲的手法加以表现,既摹拟了唱段,又讽刺了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使之成为有故事、有人物、有学唱、有议论、有表演的“柳活”。同时他也在其中作了“净化”语言的工作,提高了作品格调。
*作品介绍—《三棒鼓》︰
这段相声是根据《学评戏》整理而成的,其中一些事例是侯宝林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生活气息浓郁。《三棒鼓》的名称原为其他节目的名称,侯宝林借用在这里,是另有涵义︰相声里摹拟过去小评戏班演出零打钱的情景;只要敲三下鼓,就停演敛钱。有时唱不了几句就敲敲,形成变相勒索。相声以《三棒鼓》为名,无非是突出讽刺的意思。
《三棒鼓》是“说”中有“评”,“评”中有“学”,“学”中有“唱”,“唱”中有“评”。因此是以“说”、“学”、“评”、“唱”有机结合起来的,而以“学”贯穿始终,成为整个段子的神髓。难得的是侯宝林所有演出的人物都形象鲜明,情节层次清楚,连生活场景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新近走势︰
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歌曲的流行,相声界表演“柳活”的日渐增多;他们能歌善舞、能弹善奏,都有一定的声乐修养,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各种“创新”的方式也在其中显现出来;例如1981年开始有人首次表演了“吉他”相声,演出者边演唱边伴奏,主要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铺以插科打诨,抓哏取笑,贯穿着与观众的交流。
因此演出之后,当即引起争论,当毁誉参半的意见仍在交流,这种表演方式却不胫而走,许多相声演员加入到这一行列来,更多的“创新”方式亦逐渐的发生。除了1982年出现了藏语“柳活”相声,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更涌现了擅于表演“柳活”的女子相声、男女相声,并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如此看来,新近的走势自然演变下去,或许最后何谓“正统”相声,将形体不存,淹灭其中。
﹙待续﹚(//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