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相聲名段之傑作探源》( 一 )

單口相聲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單口相聲《測字》︰
在傳統相聲中,《測字》是專門揭露江湖術士、庸醫、騙子他們坑、蒙、詐、騙的卑劣伎倆的,著重戳穿社會上測字卜卦的真相,至今在某方面仍具有現實意義。

這段相聲是前輩藝人在觀察分析、實際體驗上提煉出來的;清末,相聲藝人「撂地」作藝,附近就有算掛、測字的,常常“耳鬢廝磨”在一起,對那套騙人的伎倆暸如指掌,於是前輩藝人編成相聲、加以諷刺。但是內容既有揭穿騙人內幕的一面,又有宣揚測掛靈驗的一面,也就是說,剛開始最初的版本是正反說法並存的。

到了1956年,因應中國社會須處處符合“無神論”的思想,劉寶瑞對此進行了加工整理,在相聲《測字》裡,把測字所謂的本事,演譯為全靠猜謎式的揣度情理,在意識形態上,全盤否定任何超自然的部份,將這些全部歸屬為“騙人的勾當”。

呼應《江湖叢談》中也指出︰「相面測字的生意人,猜測人的窮富絕不以衣帽取人。因為在過去時代,鄉下土財主有的頂多穿件灰布皮襖,在衣著上一點也不闊綽;而那些冬穿水獺夏穿稠的人,有一部分正是搞坑蒙拐騙的賊盜。再有,結婚早的人家裡都富裕,三十五歲以後才結婚的肯定家裡比較窮,是靠自己自立後才結婚的。生意人管這些人叫做『人情世態社會學』,靠口巧舌能來矇騙人。」

*單口相聲《借火兒》︰
因為政治意識的絕對沁入,中國人民在近代捨棄了尊崇天地鬼神的中華傳統思想,幾乎所有的民間演藝內容,也都有了相應的變化。

例如1962年3月,《不怕鬼的故事》出版,當時的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也舉辦了一場「無鬼論」相聲晚會,演出七段相聲;《借火兒》也是單口相聲其中的一段。《借火兒》原來題為《掛屍》,「墊話」是由父子倆半夜走黑胡同,疑心生暗鬼,鬧了誤會開始。進入「正話」又講了看街的王三被“可惡的資本家”放高利貸盤剝而上吊自殺,一個過路人夜裡看見鞭杆子香的火亮,卻不知道那香是在死屍手裡攢著的,於是湊近借火點菸,鬧了場自己嚇唬自己的喜劇。

*單口相聲《打油詩》︰
所謂「打油詩」,就是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受舊體詩詞平仄韻律的限制,相傳是唐代文人張打油創制的,故稱「打油詩」。

這是段「文哏」相聲,就像古已有之的文字遊戲一樣,例如唐李肇在《國史補》一書裡就介紹過諢語、歇後語、訛語影帶、詠字、隱語、寓言、詼諧等文字技藝。宋代的“風俗書”裡也介紹過合生、說諢話、打調等供人諧噱的文字遊戲。

單口相聲《打油詩》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的;舉凡民間故事在內容上有個共同點,就是贊揚憨厚老實的人,批評和諷刺奸詐油滑的人。不好的人總想要耍小聰明,達到利己的目的,結果卻適得其反,往往以弄巧成拙告終。《打油詩》也是這樣,它描述性格不同的兄弟四人;老大忠厚,老二老實,老四不但老實,而且不愛說話,唯有老三最奸滑。

在赴京趕考的路上,有一次吃餃子,老三提議即興作打油詩,想借“一個字吃一個餃子”的規矩,捉弄老四。誰知老四在老大的啟發下,口若懸河,滔滔不斷,使老三的花招徹底失敗。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
    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所愛,急觀眾之所急,代表他們的意願,反映他們關心的時事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共鳴”,正是一切藝術形式特別是喜劇藝術,取得成功的前提。
  •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說學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將對「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說學逗唱的影響,略做介紹。
  • 「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逗」與相聲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諧音打岔”、“俏皮話”等十分類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於北京流行的「高腔戲」的丑角的插科打諢。清初,北京盛行高腔,並有「八角鼓岔曲」即源於高腔脆白的說法。
  • 北京圖書館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謳》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間藝人在雜耍館作藝的情形︰「萬年茶社好風光,雜耍紛陳歡樂場。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聲接上畫眉楊﹙人名﹚。」詩下有註︰「萬年茶園,在鼓樓前,常以各班演劇。如遇無戲之日,則陳雜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場供應。碟子李,畫眉楊,皆雜耍中著名專精一技之人也。」

    這裡提到的「象聲」,就是後來單口相聲的一種。

  • 民間藝人的特點是流動性大,不論「撂地」還是茶館、書場,哪裡掙錢多就奔向哪裡。張笑俠﹙人名﹚《相聲總論》載云︰「相聲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會中有,外間少見。後來學者眾多,堂會又少,實在不足維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說。又過了幾年,便跑到天橋地場上說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們說相聲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實,從子弟票友轉變為自食其力的藝人,和流落街頭的「叫花子」完全是兩回事。

  •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