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国相声史《漫话柳活》( 三 )

侯宝林﹙上﹚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侯宝林的“柳活”︰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表演的“柳活”,题材多样,趣味隽永,字清韵浓,歌唱动听,摹拟逼真,论议精辟,动作洒脱,回味无穷,并以格调高雅取胜。

过去有种说法,认为相声的“柳活”,主要是靠歪唱京剧、杂曲逗乐,不能学得像、说得对,而必须夸张到齁不是味,辅以怪相,换取廉价的笑声,所谓“理不歪、笑不来”。

难道相声学唱当真就是“洋闹儿”吗?侯宝林以自身的实践和风范有力的驳倒了这种谬论。他认为,一些相声演员缺乏京剧的基本功,才用歪唱、出怪相、洒狗血等丑化的办法来哗众取宠。其实,只有认认真真的学唱,使观众听到唯妙唯肖、流派纷呈的唱腔,亲切的欣赏京剧的美感,才是相声摹拟京剧的真谛。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例如他学唱《斩经堂》中吴汉那句“贤公主休得要……”用沙哑的嗓音突出“麒派”的苍劲,连演出吴汉一角的周信芳本人都说︰“学我要像侯宝林那样学。”他摹拟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迈着碎步登台的龙钟老态,学唱《探晴雯》的“冷风凄雨不可听,乍分离处最伤情。”缠绵悱恻,悲从中来。有的观众反应︰“一般鼓曲演员唱的那两口,还不如侯宝林哪!”

侯宝林的“柳活”冲破了旧观念,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继往开来,独树一帜。

*拿手好戏︰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最值得一提的是侯宝林的“戏品”优异,在任何细节上都能坚持“俗不伤雅”,这可能是他在天才般的艺术才华之外,让他的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

*《改行》举例︰
以《改行》这段“柳活”相声举例,原名《八大改行》的剧本问世于清朝,作者是钟子良。本描述咸丰皇帝死后,全国停止娱乐一百天,许多戏剧演员为生计所迫,只好改行做小买卖,受尽折磨。这样的内容后经丰富发展,最后成为摹拟十三位戏曲、曲艺艺人改行以后闹的笑话。

侯宝林在整理时,考虑到摹拟乾旦梅兰芳卖晚香玉的表演过于夸张,有损梅的形象,于是毅然加以舍弃。他后来摹拟的共三人,即唱“大鼓书”的刘宝全卖梗米粥,老旦龚云甫卖黄瓜,花脸侯喜瑞卖西瓜。边学唱边议论,学唱时韵味十足,议论时谐趣横生,格调俗不伤雅。

例如,摹拟卖西瓜,传统唱词是︰“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呀,不要慌,谁若不吃给你大开膛﹙做举刀状﹚。”突出了这位艺人穷急而失去理智的凶相,很难令人同情。侯整理时就把后两句改为︰“一子儿一块呀,不要慌,您若不信请尝尝﹙手里纂着刀,忘了放下﹚。”表明卖瓜时无意露出花脸的习惯动作,使人感到人物比较可爱,招人同情。

﹙待续﹚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相声号称语言艺术,传统相声里除了《俏皮话》专门用俏皮话组织成“包袱”外,其他段子里也常常使用俏皮话。俏皮话,又叫“歇后语”,是民众群体从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动中萃取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民间幽默与智慧。
  • 以上我们介绍过各种被“相声”艺术汲取营养的表演形式;包括评书、拉洋片、变戏法、数来宝、什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练把式、俏皮话…等等。其实对“相声”艺术繁衍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还有“现挂”﹙即兴发挥、即兴表演,临时现场抓哏﹚和“抓哏”﹙抓取引发笑料的题材﹚;此二者是直接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也可说是更广泛的“博采众长”。
  • 相声里的“现挂”有两类;一是根据时代背景,事先略作准备,上台加以发挥。另是事先没有准备,台上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艺人称之为“撞出来的包袱”。此外,甲或乙临场发现对方出了差错,即时予以提醒或弥补,也属于现挂。
  • 相声演员上台表演,常常结合前场演出情况随便议论几句,以便稳定观众的情绪。
    即兴创作的“现挂”反映了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相声必须爱观众之所爱,急观众之所急,代表他们的意愿,反映他们关心的时事问题和生活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共鸣”,正是一切艺术形式特别是喜剧艺术,取得成功的前提。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相声的“说”、“学”、“逗”、“唱”,与“全堂八角鼓”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全堂八角鼓”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将对“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相声说学逗唱的影响,略做介绍。
  • “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清初,北京盛行高腔,并有“八角鼓岔曲”即源于高腔脆白的说法。
  •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讴》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间艺人在杂耍馆作艺的情形︰“万年茶社好风光,杂耍纷陈欢乐场。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声接上画眉杨﹙人名﹚。”诗下有注︰“万年茶园,在鼓楼前,常以各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场供应。碟子李,画眉杨,皆杂耍中著名专精一技之人也。”

    这里提到的“象声”,就是后来单口相声的一种。

  • 民间艺人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论“撂地”还是茶馆、书场,哪里挣钱多就奔向哪里。张笑侠﹙人名﹚《相声总论》载云︰“相声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会中有,外间少见。后来学者众多,堂会又少,实在不足维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说。又过了几年,便跑到天桥地场上说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们说相声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实,从子弟票友转变为自食其力的艺人,和流落街头的“叫花子”完全是两回事。

  •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 有关滑稽的演出诞生于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宝林在表演“卖梨膏糖”时,说唱朝报新闻添加笑料而成。随后,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丰富了这种单人滑稽说唱,并由地场转到戏园子,称之为“小热昏”、“独角戏”。1920年流传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独角戏,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个班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