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京剧欣赏

【京剧欣赏】—《李陵碑》

杨继业勘破执著得到解脱
袁荣易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李陵碑》又称为《托兆碰碑》,几乎所有的须生(老生)演员都要通过这个戏,来表示自己演艺所达到的层次。也可说这戏是品味演员的指标:藉以看出演员境界的大小、悟性的高低。

这个戏描写了宋代杨继业 (老令公)在两狼山被辽军围困,因援军不至,最后灭亡的故事。这次战役杨继业本身并无过失,其败是因他被蒙蔽、被摆弄;主帅为心中的私怨(杨继业的儿子杨延嗣擂台比武打死了主帅潘洪的儿子)公报私仇,故意陷杨于绝境。杨空有极高的军事天才,却落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连天气都不放过他,挨饿受冻,吃尽苦头。

松青国剧团演出《李陵碑》,杨继业(杨学奇饰演)出场,他的髯口是白三。

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经常重复出现。远的有李陵,主帅不派救兵,弹尽援绝,不得已投降;换来全家受戮,司马迁仗义执言却受累被处宫刑。李陵的悲剧,让人不胜嘘唏。

最奇异的,莫过于京剧兴旺时期盛演此戏,似乎预卜国共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处境。以前杨继业、李陵受困,是因为主帅为“私”的关系,坐视孤军无援而任由其覆灭。三大战役国军被围,却主要在于国防部出了问题,阴险的共产党员郭汝瑰潜伏国防部,担任军事布署的作战厅厅长。他泄漏行军路线,让共军尾随攻击,或先行破坏桥梁路径迟滞国军前进;又操纵国军走入陷阱,使一个一个十数万人的大兵团,互不能救,全被歼灭。

共军用惨无人道的人海战术(最近有部电影“血钻石”描述非洲叛军利用少年做前锋、做炮灰,明显的是共军那一套),一来是阻绝援军、一来是用以围攻被困住的国军。时间在十一、二月寒天,雪降下来,粮食耗尽。一代名将如七兵团司令黄百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等,与杨继业的命运没有两样,“内无有粮,外无有草(按:指地上的植物)”,一畴莫展,最终自戕殉难。

杨老令公(杨学奇饰演)被敌军围困,盼兵不到,盼子不归,饥寒交迫。老军行路时不断发出“冷呀”,“饿呀“的悲声。

人谋不臧,非战之罪,常人经常用这种看法,固执的认为战败的事实可以避免,把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例如说,如果李陵、杨继业的主帅不那么坏,或人们早点发现共产党的真面目,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但这样的观点是悖离现实的,这是事后的解释,当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往往如坠五里雾中,非常的迷惘,没有人真正知道该怎么办。

中国许多戏曲、文学表现了这种迷惘感,有一句成语“意乱情迷”,最能形容人处在迷的情况中走不出来。杨继业用大量唱段,反复唱出心中的疑惑,放大让观众看到杨的迷惘情结;剧中人其念头浮动的轨迹,引逗观众目不转睛的关切。看戏的观众,深入参与其中。

《李陵碑》其实是个“度化剧”,整出戏里都是杨继业在唱(尤其是大段动听的反二簧),他越唱迷惘越大,对国家、亲情、同袍的伤感淹没了理性。人在迷中,放不下重担。

杨六郎(廖秋碧饰演)进账来,发现父亲已沉沉入睡。接下来七郎延嗣将给杨令公托兆。

杨唱完“反二簧散板”:“寻一个避风所再作计较”走下场去。接着是苏武的鬼魂化身成牧羊人上台,他直指人心,勘破杨继业对情的执著,他说:“今日令公‘归位’之期,不免在此点化于他,待我化一座庙宇,再化一座碑牌,再变一只老羊,远远望见令公来也”。

然后,杨继业上台,他发现老人在荒寒之地牧羊,十分诧异,就问老羊有何贵处(特殊之处)值得这样照顾?牧羊人语带机锋:“提起此羊有贵处,他的名儿万古扬。生下几个羊羔子,烈烈轰轰在世上。前者几个死,今日一个亡。逃生是妄想,今日死老羊。(白) 老羊与我死!”

牧羊人的话刺激的杨继业内心十分难受,杨拿起刀要砍牧羊人,结果牧羊人不见了、刀也不见了。杨急忙追寻,追到苏武庙,庙里有个李陵碑,碑上刻着一首诗:“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老令公到此,抛甲又丢盔!”,演员念到“抛甲又丢盔”时,将身上的靠掀起抛向身后,同时一抬头,头上的盔飞了出去,这是难度很大的表演,要演出来那种挣脱世俗一切束缚的感觉。接着他从容就义碰碑而死。

这个表演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杨继业将最后的执著去掉,甩开世间的一切,他归位了。

杨继业(余叔岩饰演,他的髯口是白满,这是早期的戴法)与牧羊人对话,机锋迸出。

现在有所谓“死亡学”的课程,帮助人能面对死亡。主要是以佛家的讲法,教人要放下。如果什么都放不下,背着那么多重负,那怎么走呀?有一首歌“莲花颂”,有这样的句子:“割断千丝万缕的连系,慈悲才会升起”。人善尽自己的一生,最终还要抛弃执著,境界才会提升,就能返本归真,回到上界去。《李陵碑》里杨继业承担重责大任,他吃苦、忍耐、付出,该他走时,他放下世间的纠葛,身子变轻了。以前的演法:演员要站在大云板上﹐上升到天井中去,给人看到杨继业真的上天去了。@*
(//www.dajiyuan.com)

<--ads-->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