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十四》)
【注释】
监于二代:监,jiàn,通“鉴”。二代,指夏、商。
郁郁乎文哉:文指礼乐制度文物,又称文章。郁郁,文之盛貌。也有论者认为这里的“文”是完美的意思,依据是《礼记‧乐记》的一段话:“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孙钦善)
【讨论】
本章字面意思简单。孔子说:“周借鉴了夏、殷二代,它的制度礼乐,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张遵从周代的。”
孔子说“吾从周”,是痛惜礼坏乐崩,自己纵不能力挽狂澜,也要使三代礼乐文明的种子薪火相传。孔子能言夏、殷二代之礼,在《论语‧为政‧二十三》有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吾从周”,是孔子对自己历史使命之自觉。
这里简单说下夏商周文明之间的连续与断裂问题。孔子说“周监于二代”,显然认为三代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过,近代最著名的古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里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著名论点。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一论点及有关问题,学者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在倾向性的意见是: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但总体上讲,文化还是连续性的。周朝所建立的文化集上古之大成,并成为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基础。
这也得到了当代考古学的支持。著名美国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1931—2001)主张“夏商周三代文化在物质上的表现,其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认为夏商周三族“纵然不是同一民族,至少是同一类民族”。理由是什么呢?比如他发现,“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基本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三代贵族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尸体的放置以仰身直肢为常,墓坑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土坑墓,都有棺椁”“在器物上看三代文化虽有小异,实属大同。陶器皆以灰色印纹陶为特征,器形以三足和圈足为特征。常见的类型如鼎、鬲、甗等表示相似的烹饪方式。铜器中皆以饮食器为主,表示在祭祀上饮食的重要。酒器中都有觚爵一类成套的器物”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而在上下五千年中,西周文化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顶峰,这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轴心时代”,而非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
追寻中华文明的价值
//hrczh.cass.cn/ywdt_135233/zt/zgkgxbnlc/202104/t20210407_5604018.shtml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