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奇异的飓风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飞沙走石。大风吹倒了禾苗,撼动了大树,可谓刮得天昏地暗,令满朝君臣震惊。这来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厉。
朝代更迭,时空亦变,转眼即是千年。在一个特别的时间点,大唐诗仙李白回忆起了上古那场神风,将已湮没的历史浓缩为简练的诗章。当帝心蒙尘,谁能唤回忠信?
《寓言三首》(其一)诗文曰: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金縢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诗文通述】
周公背靠着绘有斧纹的屏风,站着接受诸侯朝拜,周成王露出敬畏恐惧的表情。周武王生病时,成王生病时,周公曾剪掉指甲投入河中,向神明表志,请以身代。
贤圣遭到了谗言诋毁,人君也不免有所猜疑。天风拔起了大木,禾苗也悉数遭到损毁。
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二人像是苍蝇一样,煽动了流言蜚语。周公写下《鸱鸮》诗以明心志。
如果成王没有看到周公的金縢藏书,他坚持的忠信,又有谁能明晓知道呢?
【诗典史话】
在这首诗文中,李白提到的周公是西周贤臣。据《逸周书》记载,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无力威慑群臣和方国。周公旦担心地方诸侯,尤其商朝残余势力会趁机作乱,寻衅滋事,于是代理摄政。他君临天下六年,消弭了祸乱,使天下得以大治。
“周公负斧扆”,扆,依,古时通用,所以也写作“斧依”。《尔雅》云:“牖户之间谓之扆。”古代帝王朝堂所陈设的屏风,以绛红为质,通高八尺,位于东西户牖之间。屏风上绘有斧纹纹饰,所以称为“斧依”。周朝地方诸侯朝拜宗周,周公就背靠着斧纹屏风,面朝南站立。
“成王何夔夔”,夔夔,传说中指一种龙形异兽,外形似龙,但有一足。后来以夔夔形容敬畏谨慎恐惧的样子。
“武王昔不豫”,周武王伐纣功成后第三年,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太公、召公向周公提议,一起为武王占卜。周公认为,仅凭占卜,不足以打动周朝先王。于是周公在同一地上筑了三座土坛,又在其南面夯筑了一座土坛。他站在上面,手持玉璧,头戴玉珪,祝告周朝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周文王。他说,如果三位先王在天有灵,果真需要助祭之人,就让我姬旦代替武王姬发吧,“我禀性宽厚,素有巧能,而且多材多艺,能事奉鬼神。你们的长孙(指姬发)不如我多材多艺,不能事奉鬼神。”
周公对天祝告,当场卜问三龟,结果都是吉兆。他打开藏书的锁钥查书,结果也都是为吉。从上天的垂兆中,周公得知武王已经度过了危险。他回去后,就把写有祝辞的简册放进了金縢中,也就是用金属作成的带子,束着收藏书契的匣子。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剪爪投河湄”,《史记‧蒙恬列传》引述上古故事,昔日周成王刚刚即位,还没有离开襁褓。周公就每天背着成王上朝,处理国事。有一年,成王得了重病,几乎危在旦夕。周公忧心如焚,剪下自己的指甲投进了河里,向神明祝祷请以身代。他祝告说:“王年少无知,是我姬旦执掌国事,违背了神命,遭罪的人应该是我啊。”事后他把祷书收藏在宫廷府库中。
成王亲政后,管、蔡二人进献谗言,诋毁周公,在成王面前搬弄是非,说他的坏话。周公为避嫌,远离京师,到东都住了三年。后来,周公送给成王一首诗,名为《鸱鸮》,但是成王仍对周公心存猜忌,无意接他回京。
然而,就在这一年谷物丰熟之际,忽然上天刮起了一阵大风,夹杂着雷电,致使谷物全被吹倒,大树几乎被连根拔起。天降异象,满朝为之震动,人人惊恐难安。于是周成王和群臣穿着朝服,恭敬地开启了金縢之柜。
直到这时,成王才看到了周公昔日的祝辞,他甘愿牺牲己身来代替武王。成王询问众史官,得知此事千真万确,因为周公叮嘱过,不准他们把这件事说出去。所以外界对此知之甚少。
成王拿着简册,往日记忆浮现眼前。他回想起叔父背着幼小的他穿梭在朝堂,躬身力行,处理国政,而他不懂叔父的苦心,也因相信谗言,误解了叔父的一片忠贞。成王当下心中释疑,禁不住地痛哭起来,责备自己年幼无知,导致皇天震怒,使他有机会认识周公的贤德,“我这个小子应当亲自迎接周公,按照我们邦国的礼仪也应该如此啊。”
成王率领群臣走到郊外,迎接周公。就在当天晚上,再次起了一阵大风,只是这次是反向回吹,那些倒伏的谷物又全被吹起来了。就连那些被吹拔的大树,国人也奉命全部扶植种回,并且𢭏实了树根。天降大风,惊醒了成王的疑虑,唤回了忠信。君正臣贤,国泰民安。这一年收成也获得了丰收。
【语心吟赏】
李白诗文既俊且逸,逸气驰骋。无论诗文,亦或词赋,其笔调高格,能清人心神,震人心魄。他入京后,于天宝元年(742年)被唐玄宗诏为翰林学士。在唐朝,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为“内相”,是一个清贵而又权重的官职。“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李白以诗文表述此时此刻的心情。
唐玄宗器重李白,多有恩宠。君臣遇合,若能持续长久,人臣也可大展抱负,大济苍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李白希望能像历史上的管仲、晏婴、范蠡、张良一样建不世之功,然后功成身退,泛游江湖,纵览沧洲。
但是这场君臣之遇,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挑战。李白素有大鹏之志,平交王侯,不肯屈身以事权贵,招致他人嫉恨。有人屡进谗言,诋毁李白。同一时期的任华于《寄李白》中说到:“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
这位权臣是谁,众说纷纭。有一说是高力士。李濬(音郡)于《松窗杂录》记载道,高力士对为李白脱靴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视为耻辱。杨贵妃本来对李白所写的《清平调》非常喜欢,常常吟哦咏唱。高力士看见后,挑了其中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我还以为你会把李学士恨入骨髓呢?想不到你还唱这三首词”。杨贵妃不解其意,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有看到,他在词中将你比作赵飞燕吗?”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身轻如燕。宫人托起水晶盘,赵飞燕能在盘上翩翩起舞,但是赵飞燕曾与赤凤私通,宫闱颇不检点。经高力士一说,杨贵妃以为李白是在讥讽,轻贱她呢。
李白入朝不到三年,就遭到了权贵的排挤。在朝中,李白也自感“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学士》)加之权臣进谗言,玄宗下诏赐金放还。“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唐玄宗受到谗言迷惑,疏远了李白。
流言蜚语犹如苍蝇,嗡嗡嘤嘤,谗惑君心,害得贤臣周公不得不避嫌,离开了京师;害得李白无法施展高才,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李白虽遭谗言中伤,但他的诗文并非独为己伤叹,而是为天下从古至今有多少贤臣遭谗蒙冤而伤叹。
当浑噩的世间走向败落,人力无法挽救时,或许只有来自上天的力量,才能归正这一切,使蒙昧的世人看清真正的忠信和天良。
参阅资料:
《逸周书》
《礼记‧明堂位》
《尚书‧周书‧金縢》
《李太白全集》清注本
《史记‧蒙恬列传》卷88@*#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