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期末,各校都在评定成绩或是期末考。日前新闻报导一位音乐老师要求同学互改成绩,讵料一位帮忙计算成绩的同学没有批改就离开,造成一位女同学自行计算成64.5分。尔后同学谣传作弊之声不断,老师重新计算发现为59分,“确认”她作弊而严厉斥责。这件事被一状告上法院,最后判学校国赔3万元给学生。新闻一出,令时常让同学互改成绩的老师们,不由悚然心惊。
如毒瘤般的作弊风气
所谓“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格、社会、国家的重要基石,怎可轻忽?因此在道德如江河日下、眼见羞恶廉耻日渐式微,富有良心理想的老师,莫不以杜绝同学欺骗侥幸心理为上策。这样的用意是好的,然而新闻中的老师却在顾虑不全的状况下,落得两方对簿公堂,令人不胜遗憾。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虽然尽量自行批阅学生考卷,但是小考繁多且难以负荷的情况下,不免让同学交换改,也的确发现有同学会昧着良心涂改考卷。这样的孩子大多属于学习动机低落、以玩乐优先,却又虚荣心高涨,无法接受现实,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孩子。然而作弊情况多了,感情好的同学也会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有样学样”、“顺水推舟”。这对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无异毒瘤般可怕。
亲师生间情理的拿捏
犹记有一年,我带了一个被许多老师认为难管教的班级。学期中,班上同学谣传某几位同学有作弊嫌疑。我一一找同学了解,并且对被指认的同学晓以大义。有的同学当场承认,也有的坚持否认。对于承认的同学要赞许他的勇气;对于否认的则要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他说没有就是没有,但是别人会有这样的声音,是不是自己有什么细节没有注意到?例如考试时不要把答案纸头放得离抽屉边缘太近;切勿东张西望等,好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
结果事后有一位家长怒气汹汹的来校,告诉我孩子回去之后气愤难平,她要知道是哪些人诬赖孩子作弊,言下之意大有不惜提告之举。我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同学们是基于信任的立场告诉老师,由于缺乏证据,亦不是我亲眼得见,无法从同学的话语中判定任何事情,但是老师有善尽告知的责任。所谓人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些人情世故不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吗?家长听后才满意离去,而日后班级考试风气也因此澄清许多。
目前教育环境艰难严苛,老师对于作弊行为,更要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就上述情况来看,为何有同学没有批改对方考卷就离开?为何当时没有人报请老师立即处理?班级沟通管理是不是有可再加强的部分?而事后发现分数计算错误,老师更要耐下心了解状况,多方询问,体贴同学与家长的情绪,相信如此的敌对与遗憾,就可以消减至最少甚至无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