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邱均正編譯報導)現行的醫療體系中,醫生往往因為時間限制,使病人無法獲得對等的醫療保障,容易讓病人感覺到不受重視。但是,如果病人有更多醫療知識,並主動的參與醫療過程,將可打破這種限制。因此,與其被動的期待好醫生,不如成為一位好病人,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治療品質。
找對醫生為首要
據刊載在《今日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Today﹚一篇報導指出,一個好的病人,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對的醫生,你可以詢問認識的人或透過之前認識的病人和護理人員來獲取醫生的信息,然後可以把第一次看診當作是對醫生的某種形式的檢驗。
在第一次看診前的心理準備是很重要,你可以坐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健康、生活狀況與自我價值觀等。哥倫比亞大學「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計劃的主管麗塔-雪倫(Rita Charon)表示,如果不知道第一次就診要如何開始,建議你要先想想「你心中理想的氣氛是甚麼?當你都沒有談到病情就離開問診室,因而感到難受時如何自處?」她說,就診時可以與醫生自由的交談,並且事前列出想要討論的事項,把它帶在身邊,將會對自己有所幫助。
並非所有的病人在看診中的要求是一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生系教授迪帕拉-路特(Debra Roter) 認 為,病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完全接受醫生的指示,信賴醫生會知道如何對你進行醫療;第二種是喜歡與醫生討論可能方案,然後最後一起做決定;第三種 是你希望醫生給你一些建議,最後由你自己做決定。你必須清楚瞭解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病人,然後與醫生討論,看看你的類型與醫生是否匹配,如此將可大幅 增進醫病關係,改善醫療品質。
完整的主述
所謂「主訴」(subjective)是指病患主觀地向醫生描述身體上感覺到痛苦或不舒服的症狀及表徵,完整的主訴可以快速引導醫生做正確的診斷。
《醫生如何思考》(How Doctors Think)一書的作者古波門(Jerome Groopman)提到,病人要確認全面的將自己所知道的陳述給醫生,否則醫生可能無法知道哪一個症狀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因素,這個過程是需要病人的堅持。據研究,醫生通常在看診18秒後就打斷病人的陳述,這種情況造成大約15~20%的誤診率。
至於病人如何做出完整的主訴呢?國家網路醫院(KingNet) 譚健民醫生指出,一般來說,主訴應該包括症狀發生的時間、主訴的解剖位置,以及主訴的嚴重程度,例如:當病患主訴腹痛症狀時,應該要很清楚病明確地告知醫 生腹痛發生的時間、腹痛的位置(位於肚臍上面或下面,左腹部或右腹部)、腹痛的程度及性質(悶痛、絞痛、隱隱疼痛、持續疼痛,甚至出現壓痛)、腹痛是否伴 隨其他症狀(嘔吐、腹瀉、體溫上升、畏寒、冒冷汗、血壓不穩定、血尿、月經延後等等)。
如 果病人的主訴並非只有一種,而可能涉及到其他系統的病變時,因為病人對於身體的系統分類不會瞭解很詳盡,所以在描述病情時,不妨由頭部往下到腳逐一做有次 序性的敘述,可以避免遺漏。另外,個人過去的病史、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工作職業、居家環境、生活習慣、婚姻狀況(生育與性生活),甚至不良飲食習慣及嗜 好(抽菸、酗酒),都應該主動全盤告知醫生以做為疾病診斷的參考依據。
照單全收非上策
傳統上,病人很可以容易的預測醫生的處方,而病人對醫生下的處方通常只是接受,不願去挑戰醫生或提出必要的問題,因為他不希望被醫生認為是很難相處或很擾人的病人,但是這並非是一個好病人應有的態度。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古波門表示,病人如果覺得醫生的診斷不符預期的結果,明智的處理方式是提出複檢的要求,你可以技巧的提問:「有沒有其它的可能?」或「是否可能兩種情形同時出現?」或者詢問過去的病史或檢驗是不是和現在診斷的結果不一致。
如果你的病情很嚴重,最好是找人陪伴你一起去就診,因為當時你可能感到害怕或疼痛,這會使你注意力無法集中,在就診時可以請求醫生將他所記錄的病歷抄一份給你,這樣可以促使醫生用你能瞭解的語言和你溝通。
積極的參與者
在取得確定的診斷結果後,如果你想要參與醫療過程就要做一點功課,你可以上一些醫療網站或圖書館,找一些相關的醫療資訊,適時的向醫生提出,但注意不要擷取一大堆自己不瞭解的資訊給醫生,這樣反而會造成醫生不必要的困擾。
如 何尋找資料與如何使用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找曾經寫過與你健康情況有關文章的醫生取得相關資料,這會有助於你找到最好的醫療方法,以便與目前的診治醫生確認 自己完全瞭解治療的方式。另外,資料來源的正確性也要注意,尤其是網路論壇上的資料會有錯誤的風險,必要時要多方求證。
如果病人經過研究後,知道自己病情可能採行的醫療方式和醫生所下的決定不同時,病人便可以很有自信的與醫生做溝通,進而得到更合理的醫療品質。
當進入治療階段時,要記住輔助醫療方式是不同於傳統醫療。有些病人想尋求非傳統醫療方式,只是因為它們讓人覺得有較正面性的情感互動,那是一種在傳統醫療中所欠缺的東西,不過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你是冒著很大的風險,找到的可能是個庸醫。
注意醫療品質的五個警訊
在醫療過程中,病人可以藉由觀察醫生的行為,來提醒自己注意並適時要求醫生改善醫療品質,以下是五個你應該注意的情形:
(1) 快速的論斷:醫生問診是在壓力下思考大量的資料,這會造成醫生只憑著你所提供的第一個症狀就下處方,如果你覺得醫生忽略了重要資訊,就要向他提出來。
(2) 過多的自述:一項研究顯示醫生與新病人問診時,有34%是談論他們自己,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實質的醫療上,通常醫生與一個病人問診的時間平均是15分鐘,這全部的時間應該用於與病人有關的問題。
(3) 過多的同情:有時候醫生與病人會發展出密切的情誼,因此下意識的不願讓病人進行不舒服的檢驗,而導致對病人的錯誤診斷。
(4) 與病人無目光接觸:有一些醫生只顧自己在電腦上打報告,背對著患者進行問診,這時你可以作聲引起醫生的注意。
(5) 病情停滯:如果病情沒有改善,醫生就應該考慮重新診斷,如果沒有更深入的診查而只是停留在初診的推斷中,就是一個警訊,病人可以要求重做分析。
整個醫療過程病人積極參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病人應該瞭解自己的需求是甚麼,透過其他管道取得相關醫學的資訊,讓自己充份瞭解可能的醫療方案。關鍵時刻不要害怕與醫生做通溝,主動的提出疑問,解除自己的疑惑,促使自己得到最合理與最好的醫療品質。
醫病本是一家人
醫生的天職就是解除病患的痛苦,而病人看醫生的目的無非是求得疾病快速的痊癒,醫生與病人有著一致的目標,因此在醫療過程中,醫生與病人應該就像一家人一 樣,手把手一起解決問題,共度難關。在「醫病本是一家人」的大前題之下,治療疾病不僅僅是醫生單方面的責任,病人也要扮演一份重要角色,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病人,與醫生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醫療環境,良好的醫療品質自在其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