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9日電)中國大陸河南省具茨山岩刻考古調查課題小組初步確定,刻畫在具茨山裸露岩石上的符號形成於4000年前,有人大膽推測這部「天書」是中國最早文字或是大禹治水圖,目前仍待專家考證。
具茨山貫穿河南省禹州、新密、新鄭三地,山上的「天書」自1988年被發現以來,形成年代及含義一直是難解之謎。
「河南商報」說,許多專家研究後發現,具茨山上的圓形、方形、條形及網狀等岩刻符號及排列組合,明確表達了某種知識和邏輯內涵。
「具茨天書」也被懷疑是大禹治水圖,這是因為具茨山所在的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黃帝之後的顓頊、帝嚳、堯、舜等許多帝王的領地都在禹州,之後因大禹治水有功,禹州又成為大禹封地,始有禹州之名。
1988年發現這批圖案的劉俊傑,以石刻圖形排列方式解釋,其中有四條方向一致的較粗線條,挾著五條細線條的圖形,「這非常像古代人繪製的河流,粗的是主河道,細的是支流。」
中國水利史學科創建者姚漢源在看過資料後,也和劉俊傑一樣,將它與大禹治水聯想在一起。
劉俊傑說,岩刻形成於4000年前,「這剛好是大禹活動的年代,這關係著中華文明的起源。」
由於岩刻研究漫長,專家對其含義不敢妄下論斷,調查小組希望具茨山周邊居民持續保護這些神秘石刻,劉俊傑更期盼有更多專家投入研究破解「具茨天書」的謎團。